摩托车论坛

搜索
查看: 14960|回复: 68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国庆瓷都行~~~!

 关闭 [复制链接]

状态   [当前离线]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江西省 2006-10-6 13:45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四日早上带着夫人直奔瓷都.晚上入住瓷都.第二天赶往婺源"因六日中秋要赶回'没到县城中途返回.二天共行程近400公里~~~~!:P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状态   [当前离线]

沙发
 楼主| 发表于 江西省 2006-10-6 13:54 | 只看该作者
赶到渡口.渡船刚走~~等了近一个多钟头才过渡.我们这只有一条高速公路大桥.行人和摩托是不准通行的.:(

2.jpg (47.15 KB, 下载次数: 27)

2.jpg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状态   [当前离线]

板凳
发表于 江西省 2006-10-6 13:54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你是哪里的,到景德镇去也不发点古老的瓷都PP来。
景德镇为江西省直辖市。位于江西东北部,居东经116°57′--117°42′,北纬28°44′--29°56′,西北与安徽东至县交界,南与万年县、西与波阳县接壤,东北与安徽祁门县、东偏南与婺源县毗连。全市土地面积5256平方公里。据公安部门统计,2005年末全市总人口为150.8万人,比上年末增加0.23万人,增长0.15%。其中非农业人口59.6万人,占39.4%。

  景德镇是一座历史悠久的江南名城,汉唐以来即以盛产陶瓷而著称,宋代以后与汉口镇、佛山镇、朱仙镇并列为全国四大名镇,明清之际,发展为中外闻名的瓷都,建国后,为国务院公布的我国第一批二十四个历史文化名城之一,并被列为甲类开放城市。"中华向号瓷之国,瓷业高峰是此都",景德镇是中国的"瓷都",也是世界的"瓷都"。

bmfw_map.jpg (125.54 KB, 下载次数: 28)

bmfw_map.jpg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状态   [当前离线]

地板
发表于 江西省 2006-10-6 13:56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中国瓷都——景德镇。
  这七个字,概括了景德镇城市发展的历史特征,灌注了历代瓷业工人的智慧和劳动,显示了景德镇对中国乃至世界陶瓷文化发展的巨大奉献。景德镇是千年窑火不断的产瓷胜地,是世界上唯一的以单一行业发展起来的城市,是中国古代四大名镇之一,是国务院首批公布的历史文化名城,是国家批准甲类对外开放地区,是中国出口瓷器的主要生产基地。同时还是有着光荣革命传统的革命老根据地。在社会主义“两个文明”建设中,作出了新的贡献。
  景德镇市历史悠久,自然环境优越。它位于江西省的东北部,地处东经116°57'~117°42',北纬28°44'~29°56'之间。城区位于东经117°15',北纬29°10'。境域毗邻安徽省的体宁、东至和祁门,本省的波阳、婺源、德兴、万年、弋阳。2005年,全市总面积为5256平方公里;市区面积422平方公里。
  市域春秋时属楚东境,秦为九江郡番县辖地,汉属豫章郡鄱阳县。东晋时称新平镇。唐武德二年(公元619年),划鄱阳县东部为新平乡,四年(621)置新平县。镇为县属,因在昌江之南,故又称为昌南镇。八年撤县,开元四年(716)复置,县治设在新昌江口,故称新昌县。开宝元年(742年)改名浮梁。镇先后隶于新昌、浮梁县。宋真宗景德元年(1004年)因镇产青白瓷质地优良,遂以皇帝年号为名置景德镇,并沿用至今。元代,浮梁县一度升为州,镇属州。明代州又改称为县,此后景德镇在行政上一直属县辖区。1916年,浮梁县治年从旧城(今浮梁镇)迁至景德镇。1927年~1929年景德镇曾一度称市。1930年中国工农红军江西独立第一团于7月6日攻克景德镇,曾建立景德镇市苏维埃政府,同时在里村建立浮梁县苏维埃政府。1934年4月,中共赣北特委曾在浮梁小源建立革命政权。后迁至程家山革命根据地扩至皖南边区。7月间召开工农革命团代表大会,成立皖赣特委和苏维埃政府。1935年,国民党政府江西省第五行政区督察专员公署从鄱阳县迁至景德镇,景德镇成为赣东北的政治、经济、文化、军事的中心。抗日战争爆发后,国共重新合作,1938年在景德镇设有新四军办事处,瑶里设有留守处。
  1949年4月29日,中国人民解放军解放了景德镇和浮梁县。景德镇与县划开建市。5月4月成立中国共产党景德镇市委员会和景德镇市人民政府,先后隶属赣东北行署、乐平专区、浮梁专区、上饶专区。1953年6月,经政务院批准,景德镇市为江西省辖市。1960年,浮梁县建制撤销,其行政区域划入市境。1983年,国务院批准将乐平县划属市辖,并将波阳县属的鱼山公社、荷塘垦殖城(现均为乡)行政区域划归市辖。1985年,市辖乐平县和珠山、昌江、鹅湖、蛟潭四个区。1988年,经国务院批准,恢复浮梁县建制,撤销鹅湖、蛟潭两区。1992年9月,乐平县撤县建市(县级市)。2005年,景德镇市辖乐平市、浮梁县和珠山、昌江两区。
  景德镇“水土宜陶”。全境处于黄山、怀玉山余脉与鄱阳湖平原的过渡地带,以中低山和丘陵为主。东北、西部多山,群峰林立、岗峦重叠。最高峰海拔1618.4米。东南部多丘陵、平原。最低处海拔高度20米。气候属亚热带温热湿润型,热量丰富,雨量充沛,光照充足,无霜期长。特征为夏热秋凉,冬冷春寒,四季分明。历年年平均气温17.1℃,历年年平均无霜期248天,历年年平均降水量1763.5毫米,历年年平均日照时数为1968.5小时。气候对自然植被、农业生产和瓷业生产都甚为有利。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状态   [当前离线]

5#
发表于 江西省 2006-10-6 13:57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境内自然资源丰富。地下蕴藏着优质的瓷土矿。城区东面45公里的高岭村出产的高岭土,是中国首先发现应用的制瓷主要原料。18世纪传到国外,国际上对这种特殊粘土都称为高岭土(KaoLin)。高岭村则成为国内外考古学家和地质学家的向往之地。其它瓷土矿点星罗棋布,包括邻近各县共有170处之多。其储量经批准的生产控制数,可使用数百年。此外,尚有煤、锰、坞、铁、铜、铅、锌、金、大理石、石灰石、耐火粘土、海泡石、莹石等矿藏。地表资源丰富。古代以南山为主的周围群山,皆是松柴采伐之地。现在全市仍密荗的森林,面积达300余万亩,木材积蓄量700多万立方米。树木品种繁多,主要的乔木有杉木、马尾松、青岗栎、苦槠、栲树、木荷、樟木、楠木、麻栎、檫树等数十余种,灌丛类型的种类则更多。据1981年森林资源调查资料,市区森林覆盖率达54.15%,整个植被覆盖则达80%以上。
  景德镇地处赣、皖之交,与浙江仅一县之隔,周围群山环抱。古代水上运输则具备较好条件。主流昌江自北至南贯穿市域,还有东河、西河、南河、小北河等主要支流以及纵横交错的数十条小河港,构成水上运输网络。当地以及邻县的窑柴瓷土,都可采用木船、竹筏运载,使窑柴与瓷土源源不断地从水路运来景德镇,供应瓷器烧造的需要。所产瓷器自昌江运往外埠,一条经鄱阳湖达长江,到长江上下游各商埠;一条经鄱阳湖通赣江,到赣南转广东;并由此而输往海外。水路运瓷,运载量大,可减少破损,自明以来运送御瓷均由水路,所以古代昌江水上运输繁忙。古人有诗曰:“坯房挑得白釉去,匣厂装得黄土来,上下纷争中渡口,柴船才拢槎船开”、“茅舍重重倚岸开,舟帆日日蔽江来”,说明当时水上运输的繁忙。
  昌江流域内多古老变质岩区,岩层质坚耐侵蚀,河床也较稳定,河水含沙量甚微,冲淤现象不明显,河道下游水流平缓,水量、水质都很适宜瓷业生产。明《江西大志·陶书》中说:“陶厂景德镇……水土宜陶”。
  景德镇陶瓷烧造源远流长,驰名中外。
  据乾隆四十八年《浮梁县志》载:“新平冶陶,始于汉世”。(新平即景德镇前身)。清雍正十年(1732年)《江西通志》上说:“唐武德二年(619年)里人陶玉献假玉器,由是置务设镇,历代相同,宋以奉御董造”而乾隆《浮梁县志》所记是:“新平霍仲初制瓷日就精巧,唐兴素瓷在天下而仲初有名”。“武德四年(621年),有民陶玉者,载瓷入关中,称为假玉器,献于朝廷,于是诏仲初等暨玉制器进御”。这些记载,说明唐时景德镇陶瓷器烧造己达到一定水平。五代,景德镇窑业有发展,瓷器造型多样。目前发现最早的是湖田、白虎湾、胜梅亭(又名杨梅亭)等窑烧制的青瓷和白瓷,其中杨梅亭还是中国南方地区己发现的最早的白瓷产地。窑址分布于南河和市区近郊等地段,其窑场的规模、延烧的时间、窑器的品质,都是无与伦比的。
  宋代是景德镇窑的发展时期,首创青白瓷(又称影青),瓷器白里泛青,温润如玉。朝廷命御董造,北宋真宗景德元年(1004年),因置景德镇。后成为中国古代名镇之一。南宋时,景德镇瓷器发展迅速,技艺既精:“器尤光致茂美”,于是“天下咸称景德镇瓷器”。景德镇所产青白瓷器。胎薄质坚,釉色晶莹,声音清脆,故有“白如玉、明如镜、薄如纸、声如磐”的美誉。产品风靡一时,行销各地。影响及于江西、广东、福建、安徽、浙江各地窑场,形成景德镇青白瓷系。
  元代是景德镇制瓷史上一个重要的时期。至元十五年(1278年),元朝统治者在景德镇专门设置“浮梁瓷局”,掌管瓷器生产有关事务,进行督烧,管制甚严。并更景德镇税课监为提领。全国制瓷业逐渐向景德镇集中。这时创烧了卵白釉瓷(又称枢府瓷),尤其是青花瓷的逐步趋于成熟和釉里红初步创烧成功,以及在铜红釉和钴蓝袖的制作方面的一定成就,为景德镇成为全国制瓷中心奠定了基础。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状态   [当前离线]

6#
发表于 江西省 2006-10-6 13:58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据文献记载:明洪武二年(1369年)在景德镇设陶厂,洪武三十五年即建文四年(1402年),设置御器厂,专烧宫廷用瓷。有官窑20座,宣德时(1421一1485年)增至58座,各有专用。朝廷内府每年提出式样,委派中官督造,制品有极高成就。同时民窑生产发展很快,产品质量提高,隆庆时的“崔公窑”万历时期的“壶公窑”,都是民窑中的著名者。嘉靖万历期间形成官民竞市、官搭民烧的局面。明代历永乐、宣德、成化、嘉靖、万历诸朝,景德镇的青花、白瓷、彩瓷、单色釉瓷等品种都取得卓越的成就,真是五彩缤纷,繁花似锦,至精至美之瓷器,莫不出于景德镇,于是景德镇发展为“天下窑器所聚”的全国制瓷中心。
  清初,曾恢复官窑生产。根据县志载,顺治十一年(1654年),奉造龙缸未成。十六年奉造栏板亦不成。康熙十年奉造祭器,陶成分限解京。十九年御窑厂烧造御器,后派官驻厂督造。此后,景德镇瓷业进入蓬勃发展时期。康熙、雍正、乾隆三朝臻于鼎盛,是我国古陶瓷史上的黄金时代。这期间,制瓷工艺达到新的水平。康熙时期的青花、五彩、红釉、素三彩;雍正、乾隆时期的粉彩、斗彩、珐琅彩,以及五光十色的各种颜色釉,都取得了空前的成就。所以嘉庆时蓝浦在《景德镇陶录》中写当时的瓷业是“器则美备,工则良巧,色则精全,仿古法先,花样品式,咸月异岁不同矣。而御窑监造,尤为超越前古”。并列举了当时景德镇著名的窑,有康熙年间的“臧窑”、“郎窑”,雍正年间的“年窑”,乾隆年间的“唐窑”。嘉庆以后,瓷业生产日渐衰落。咸丰五年(1855年)御窑厂停办,同治五年(1866年)曾派员谋兴复御窑厂未成。民窑也一蹶不振。光绪二十九年(1907年),江西巡抚奏请办景德镇瓷器公司,三十一年曾订定瓷工章程。宣统二年(1910年)正式成立江西瓷业公司,终因内战频繁,国力衰竭,无法挽回衰颓之势。
  景德镇的瓷业工人,以己之所长奋力与外瓷抗争。自清末至民国,仿古瓷、美术瓷均有很高成就,许多雕塑能手,彩绘画家等优秀艺人脱颖而出,“珠山八友”就是其中一例。广大瓷业工人的努力,使景德镇的传统技艺得以保留。民国18年(1929年)1月江西省政府建设厅提请省政府会议通过在景德镇设立陶务局,办理关于瓷业的指导及改良事项。同年11月又经省政府通过《整理并发展本省瓷业方案》。19年陶务局归并于省立工业试验所的陶业股,21年划出改组为陶业试验所。24年(1935年)陶业试验所停办,另设陶业管理局于景德镇,由杜重远主持,并创立陶业人员训练所,制订陶瓷工业的改革措施,但不久杜氏被迫离镇,改革未能成功。抗日战争爆发后,景德镇遭到日机的狂轰滥炸,仅有30多座窑生产,瓷器产量急剧下降。抗战胜利后,国民党当局又发动内战,瓷业进一步受到挫伤。至解放前夕,全镇只剩下百来个处于停业状态的作坊和1000名左右实际上处于失业的工人。景德镇的陶瓷工业已是奄奄一息了。
  1949年4月景德镇解放建市,中共市委和市人民政府采取了有效措施,恢复瓷业生产,回收流散的技术工人,对失业工人进行救济,并组织生产自救。对私营工商业则给予低息贷款,帮助疏通供销环节,调动他们复工开业的积极性。1949年8月着手筹建地方国营景德镇市建国瓷业公司,1950年正式开工生产。同年5月成立景德镇市瓷业公司。1952年开始“建国瓷”的试制,这对恢复和发展传统技艺有着重要意义。景德镇的瓷业生产很快得到恢复并走上发展的道路。虽然其中由于诸种原因的影响,曾一度出现过停顿萎缩,但总的趋势是前进的,发生了一系列历史性的重大变革。
  ——陶瓷工业在恢复的基础上向前发展,时间为1949~1957年。这期间,一是整治了旧社会留下来的创伤,迅速恢复瓷业生产;二是经过多种形式、多种渠道,树立国营工业的优势,进行了社会主义改造,实现合作化和全行业公私合营;三是逐步进行技术改革,包括原料精制采用水波池、炼泥机,瓷器成型用机压和注浆,窑炉烧炼首次采用煤柴合烧等。1953年到1957年底,产量年平均递增31.6%。1957年日用瓷年产量2.76亿件,电瓷2976吨,产值5938万元,超过历史最高水平。
  ——陶瓷工业在调整中曲折前进。从1958~1965年,这期间有成功也有失误。成功之处,首推窑炉的改革,一是在1951年开始的中小型瓷窑以煤烧瓷的基础上,1957年试制、试烧大型倒焰窑成功。二是在1965年试制、试烧连续烧成的隧道窑成功,这种窑具有生产连续化、周期短、产量多、质量高、降低燃料消耗50%、减轻劳动强度的特点。窑炉改革结束了千年以来以柴烧窑的历史,每年能为国家节约近30万立方米木材。同时它开拓了瓷器烧炼的新路,也促进陶瓷工业多门路的发展,如建筑瓷、电瓷、耐酸瓷、纺织瓷、砂蕊、瓷手模、瓷球磨坛和球磨子等工业用瓷的生产。这期间的失误,是反右扩大化挫伤了技术人员的积极性,过急地把一些企业转化为全民所有制,在生产上片面追求高速度,造成比例失调。三年困难时期,日用瓷产量一再下降,到1961年只有7304万件,其中出口瓷为3137万件。再加上自然灾害的影响,陶瓷工业曾一度处于困境。从1962年8月起,贯彻“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八字方针,各项工作都进行调整,陶瓷工业生产也逐步回升。当年日用瓷产量达到1.06亿件。其中出口瓷3137万件。到1965年,日用瓷产量达到1.74亿件,其中出口瓷增至8002万件。与1957年比较,日用瓷产量虽未赶上当年水平,但出口瓷产量却较前增加。这期间在瓷业工人中实行了计件工资制度,在生产技术中实现了成型流水作业线、双刀压坯机、循环双管施釉机等1460个新技术、新工艺项目,陶瓷工业又呈现出蓬勃发展的势头。
  ——陶瓷工业遭受“文化大革命”的破坏而跌落。从1966年开始到1976年10年时间,各级领导“靠边站”,陶瓷工艺美术家被列为反动学术权威,各项规章制度遭到废弃,许多传统产品视为“四旧”被砸烂、被禁止生产。后又以“瓷器不能打仗,不能当手榴弹甩”为由,对陶瓷单位大砍、大拆、大转产。远东第一流的现代化景德镇瓷厂被砍掉,陶瓷研究所、陶瓷学院和陶瓷学校等教育研究单位被拆掉,13个大瓷厂被强令转产汽车、拖拉机、电池、螺丝等产品,大批厂房、机械设备、科研仪器、检测工具被拨作他用,工程技术人员被下放到农村劳动,四个瓷石矿被划走。到1976年,陶瓷品种由1000多种减少到400多种,质量下降到一级品率只有20%多,全系统企业亏本达1300多万元,景德镇的陶瓷受到严重的破坏。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状态   [当前离线]

7#
 楼主| 发表于 江西省 2006-10-6 13:59 | 只看该作者
远处的高速桥~~~可惜不让我们通行:mad:

7.jpg (58.34 KB, 下载次数: 25)

7.jpg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状态   [当前离线]

8#
 楼主| 发表于 江西省 2006-10-6 14:06 | 只看该作者
过了渡在县城吃个早点继续前进~~~:P

9.jpg (70.11 KB, 下载次数: 25)

9.jpg

8.jpg (77.28 KB, 下载次数: 23)

8.jpg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状态   [当前离线]

9#
发表于 江西省 2006-10-6 14:10 | 只看该作者
湖口大桥?过渡麻烦,昨天跑了一趟沙河,来回才50公里不到,呵呵!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状态   [当前离线]

10#
 楼主| 发表于 江西省 2006-10-6 14:18 | 只看该作者
途中小歇~~:P

10.jpg (85.69 KB, 下载次数: 21)

10.jpg

23.jpg (76.29 KB, 下载次数: 24)

23.jpg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状态   [当前离线]

11#
 楼主| 发表于 江西省 2006-10-6 14:27 | 只看该作者
途中小歇~~!有近四十多公里路面坑坑凹凹:mad:不太好走.现在都是高速路了.这些省道可能将来都怕会变成古道了:P 呵呵~~~!!!

14.jpg (83.86 KB, 下载次数: 28)

14.jpg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状态   [当前离线]

12#
 楼主| 发表于 江西省 2006-10-6 14:32 | 只看该作者
一座不知名的小桥.据当地人说:有一定年代了~~:o

15.jpg (79.09 KB, 下载次数: 27)

15.jpg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状态   [当前离线]

13#
发表于 上海市 2006-10-6 14:37 | 只看该作者
牌照号码不错,楼主看上去有点老,超过35了吧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状态   [当前离线]

14#
 楼主| 发表于 江西省 2006-10-6 14:43 | 只看该作者
进入市区~呵呵~~:o大家看看:(:(:(:(:(:(就当没见.进城:P:P:P:P:P

3.jpg (63.01 KB, 下载次数: 20)

3.jpg

1.jpg (53.2 KB, 下载次数: 25)

1.jpg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状态   [当前离线]

15#
发表于 湖南省 2006-10-6 14:46 | 只看该作者
可惜我什么证件也没有,想去都不敢去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状态   [当前离线]

16#
 楼主| 发表于 江西省 2006-10-6 14:46 | 只看该作者
Originally posted by bootvis at 2006-10-6 22:37:
牌照号码不错,楼主看上去有点老,超过35了吧

呵呵~~兄弟!40多了:P在不多跑跑等到老了可就想跑也跑不动了:P:P:P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状态   [当前离线]

17#
 楼主| 发表于 江西省 2006-10-6 14:52 | 只看该作者
瓷都古城一条街~~哈!廷热闹的:P:P:P

16.jpg (83.33 KB, 下载次数: 22)

16.jpg

20.jpg (97.01 KB, 下载次数: 28)

20.jpg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状态   [当前离线]

18#
发表于 陕西省 2006-10-6 14:53 | 只看该作者
摩托旅游的帖子都加亮显示.以后好找到.转移至色魔驴行里.
支持这样的出游.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状态   [当前离线]

19#
 楼主| 发表于 江西省 2006-10-6 14:54 | 只看该作者
瓷都古城一条街~~:P

21.jpg (101.7 KB, 下载次数: 25)

21.jpg

19.jpg (81.73 KB, 下载次数: 24)

19.jpg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状态   [当前离线]

20#
 楼主| 发表于 江西省 2006-10-6 14:58 | 只看该作者
呵呵~~在这条街上看到一部经典车!!!:P

22.jpg (82.37 KB, 下载次数: 27)

22.jpg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234下一页
发新帖

QQ|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中国摩托迷网

GMT, 2025-9-5 17:15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