摩托车论坛

搜索
楼主: sunshine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一生痴绝处 无梦到徽州------江南七日之徽州篇

 关闭 [复制链接]

状态   [当前离线]

21#
 楼主| 发表于 陕西省 2007-2-11 13:47 | 只看该作者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状态   [当前离线]

22#
 楼主| 发表于 陕西省 2007-2-11 13:48 | 只看该作者
这是我以前见过的一套好象是在上个世纪初发行的以徽派建筑为设计蓝本的邮票



它就是上面邮票中右下角的的那位主角



   月沼


村口参天的古槐


徽派建筑对于专业学习美术的学生来说,是不可不去的,我常常看见他们在游人如织的环境里认真的作画,他们的身影仿佛也融入了风景,成为另一道风景.







南湖边的画者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状态   [当前离线]

23#
 楼主| 发表于 陕西省 2007-2-11 13:50 | 只看该作者


      细看这刻工细腻的木雕,最能体会到对精湛、完美的雕刻工艺的诠释,徽州人对建筑细节力求及致的精美,在资金充裕的条件下被发挥到这样的淋漓尽致。而外表是这样的寡淡之级,收敛到根本看不到显山露水的痕迹,内里却是如此的张扬.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状态   [当前离线]

24#
 楼主| 发表于 陕西省 2007-2-11 13:51 | 只看该作者
这一池绿水和头顶上瓦蓝的天空,这厚重的青砖瓦檐,这班驳剥蚀了的白墙,尽管没有了昔日的明朗,却获得了一种难得的厚重的历史感。



      说到徽派文化、徽派建筑,不能不提到的就是中国历史上有名的“徽商”,一句 “前世不修,生在徽州,十三四岁,往外一丢”,我们可以体会当年徽商的悲苦和艰辛。徽地可能就是因为地处偏僻,战乱很少能波及此地,人口的繁衍造就了后来”地稀人广“的局面。一番卓绝的奋斗后,这些带有先辈儒雅气质的徽州富商巨贾们,在尊儒重教的传统习俗下,又将巨额的商业利润源源不断的带回家乡,或为安度晚年,或为光耀门楣,或为扬名乡里,大兴土木,巨资注入修筑祠堂、书院、牌坊、民居。这才为我们后世留下了这样丰厚而宝贵的非物质人类遗产.

      徜徉在徽派建筑的粉墙黛瓦间,时光仿佛停止,被定格为一副副静止的画面,低叙着曾经的辉煌与繁华。恍惚中仿佛看到那些少年在凄风冷雨中离家时的依依不舍,荣归故里时的大富大贵。当繁华落尽,唯有依然巍峨矗立的深幽庭院,既是一个纪念,又是一段回忆,满含着一段段故往,饱寄着今人的情思,在岁月的洪流中,成为千古乡愁的永恒注解.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状态   [当前离线]

25#
 楼主| 发表于 陕西省 2007-2-11 13:52 | 只看该作者
与宏村相隔3公里左右的卢村,这里有一栋非常精美的木雕楼,慕名前往参观的我,在这里没有看见一个游客,大概是这里的宣传力度不够吧.不过,说实话,摩肩擦踵的看这样的东西,实在找不到感觉.人少正是我所盼望的.



在这里,我听到了导游讲解的徽派建筑中讲究的"千斤门头四两屋"的说法.





门头上面镌刻的人物,全部都是无头的.哎......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状态   [当前离线]

26#
 楼主| 发表于 陕西省 2007-2-11 13:53 | 只看该作者




为了保护木雕,莲花门上的腰板和裙板被用玻璃护住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状态   [当前离线]

27#
 楼主| 发表于 陕西省 2007-2-11 13:54 | 只看该作者


很漂亮的窗户





这一张,耕牛身上的毫毛都雕刻到这样细腻,真是毫发毕见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状态   [当前离线]

28#
 楼主| 发表于 陕西省 2007-2-11 13:55 | 只看该作者
这一出我认得,是"张生逾墙"

   由于玻璃的存在,拍得不甚理想

  "破四旧"中的牺牲品




  "二十四孝"中的"以乳侍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状态   [当前离线]

29#
 楼主| 发表于 陕西省 2007-2-11 13:57 | 只看该作者
雀替之美(拍得真差):(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状态   [当前离线]

30#
 楼主| 发表于 陕西省 2007-2-11 13:58 | 只看该作者
(引贴)

        卢村志诚堂的俗称,由七家古民居组成,均为卢氏三十三世祖卢帮燮于清道光年间所建。卢早年经商,后承袭祖制,任奉政大夫和朝议大夫,可谓官商一身,后人称之为“卢百万”。其一生娶妻五(六?)房,这一气宇恢弘,精妙绝伦的木雕楼,就是卢百万发迹之后所建造.

      走进志诚堂,门、窗、檐,梁,无一不是精美的木雕构成。左右各有八扇莲花门。那时的门板通常有四部分组成,分别为:眉板、胸板、腰板、裙板。胸板大多为多宝格的式样,饰以宝瓶牡丹等图案,取富贵平安吉祥如意的兆头;眉板、腰板通常都很小,分别在胸板的上下对称,眉板多雕装饰性花纹,腰板则会雕刻些蝙蝠(福)、鹿(禄)、蜜蜂、猴子(封侯)等等中国民间有谐音寓意的图案,或是雕刻二十四孝的故事劝世人向善,渔樵耕读,读书最高,木雕中放映人们求学求仕得内容也很多,或者表现寒窗苦读,或者描绘名就功成后宾客盈门、宅地豪奢。

  裙板是木雕楼门板雕刻的精华所在。一般人家的裙板是不做雕似的,木雕楼却不同,每一扇门板下都雕刻一个故事,有“苏武牧羊”,“太公钓鱼”,“羲之戏鹅”……一副副看过去,就看过了中国五千年的文明史。群板中有一块,因为当时被隐藏在柜子后面,有幸逃过文革一劫,人物保存完整,免去了“革面灭顶”之灾。画面表现的是陶潜隐居之后的悠闲生活:你看他半坐半靠,一手支颐,一手持了一杆荷叶,小童儿正忙不迭地往荷叶里面倒酒,他呢,就噙了荷茎,悠悠然啜饮着浸满荷香的美酒。主人看来已经喝了不少了,神色间有半醉的欣喜悠然,身边一个大肚子酒坛倒在地上,也被他就势作了依靠。

  前厅的东西各有一个厢房,分别是“卢百万”大房、二房妻妾所居住,木雕却颇为精美。花窗下有竹林七贤图,表现了七贤吟诗作画的情景。花窗与腰板下面有小幅小幅的木雕,连起来就是“百子闹元宵”,不过卢的大房未产,二房也只生了女儿,因为她们最终都没能生子延续卢氏香火,所有都受了冷落,卢百万似乎很欣赏陶渊明的悠闲生活,除了上面提到的渊明饮酒的雕刻外,房子的很多花饰都采用了隐逸清雅的菊花,而不是常见的富贵牡丹。











   木雕楼中有一块腰板雕刻得尤为精美,表现了一个书生赶考,有书童担了担子相随,身后有邻人倚门相送,书生骑在马上,正要过一个小桥,前面突然跳出一只猴子,拦住了去路。(这也是谐音象征的手法,取其马上逢猴,即“马上封侯”的意思。)整个画面中,亭台楼桥、花树人物等竟然分出了九个层次,邻人与书童的表情、衣服的褶皱走向、柳树枝条的摆动无不精美细致。可惜的是,书生的脸在文革期间被铲掉了,那时表现统治阶级的木雕一律归为牛鬼蛇神,徽州的很多木雕中,人物大多没了脸面。这个“马上封侯”的腰板还因为其雕刻了骑马的书生、担担子的书童、胖胖的邻人以及桥边的猴子四个人物,恰恰与《西游记》中取经的师徒四人暗暗相和,看起来别有一番趣味.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状态   [当前离线]

31#
 楼主| 发表于 陕西省 2007-2-11 14:03 | 只看该作者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状态   [当前离线]

32#
 楼主| 发表于 陕西省 2007-2-11 14:04 | 只看该作者




老房子里,到现在还有卢氏的后人居住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状态   [当前离线]

33#
 楼主| 发表于 陕西省 2007-2-11 14:05 | 只看该作者
这面镜子,据说是主人在上上世纪由德国购来,经历这多年岁月,顾影自盼,效果还是那么清晰.



这是卢氏三四五六房居住的地方




      这里可是大有玄机,照片右下角,有一处屋内水井,井口只有巴掌大小,思诚堂是卢氏三太太的后人居住,房中的这一口小井,据说是当年起屋时候在挖地基时无意发现的一口水眼,在那时候,此为上上吉兆,故很好的被保留下来,为了不让房间里小孩子们因为淘气而失足,故意将井口做小,上面压的那一块小小的井盖石,哈哈,我不使劲,都提不起来一纹一丝!所以仅可以通过一个小小的竹筒取水,水清而甘甜,如遇战乱年景,房门紧闭,依靠家中屯粮,还有这源源活水,即便数月,也不成问题。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状态   [当前离线]

34#
 楼主| 发表于 陕西省 2007-2-11 14:06 | 只看该作者
思成堂中还有一对完好的石雕竹石墩,竹叶、竹节、竹枝、栩栩如生,难辨真伪,令人叹为观止。听说是用当地最好的青石整块雕刻而成,,一侧是灵芝草,一侧是万年青.是石雕中难得一见的 珍品.






   卢府的书塾
   大门右边那一扇略低的小门,有点说道,门上雕刻的是冰梅图案,暗涵"梅花香自苦寒来"之意,下面那个小小的门,是"禁闭室",塾师可以将把有过错的孩子发配在这里面反省,我用自己的身高去量了量,只有躬身方能进入,哈哈,真有意思.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状态   [当前离线]

35#
 楼主| 发表于 陕西省 2007-2-11 14:07 | 只看该作者
可惜的无头人物,可叹的文化浩劫......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状态   [当前离线]

36#
 楼主| 发表于 陕西省 2007-2-11 14:09 | 只看该作者
黄梅戏《徽州女人》曾经在卢村木雕楼拍摄,这里悬挂着女主角韩再芬的一张剧照。



         临走时候,我端详着这张《徽州女人》的剧照看了许久,这个穿着织锦缎的斜襟衣裳的女子倚在繁复的雕花木窗边,天井里照进来的光线映在她的脸上,韩再芬的面孔委实生的蛮好,可是眉宇之间,我怎么觉得找不到徽州女人在心目中的那份感觉-----我心目中的徽州女人,在浓厚的儒家文化的熏陶下长大,学《列女传》,学《二十四孝》,耳濡目染之处,是以乳侍婆,割肉喂父的故事,是女性在男权社会下的必须严格遵守的三从四德.是幼时不见父兄的女儿,是出阁了严守家规,独立撑起一个家的妻子母亲,是在丈夫讨得三房四妾后,独受长夜的戚苦女人,是遭遇丧夫之痛后,终身苦守以获得一块贞洁牌坊的节妇,是儿子长大后出门入仕经商,站在马头墙边久久思念惦记消瘦身影的母亲,是甘愿一生寄百年荣辱,寄所有生存价值于他人的可悲命运…….写完这样一段文字,我自己都压抑的感觉要受不了了。美丽的表象后面往往蕴涵着残酷的真实,可怕啊可怕……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状态   [当前离线]

37#
 楼主| 发表于 陕西省 2007-2-11 14:11 | 只看该作者
白墙大多在经过长期的风吹日晒雨淋中,呈现班驳的脱落,出现了一种冷凝交替的灰色



        西递、宏村、卢村只是众多皖南民居中的一个代表,因为时间有限,也因为旅行中多少存在的一些变数,我没有能实现出门之前想在这些小村落,不拘哪处住上一夜的计划。沿途看见许多书上提到过的同样心仪的村落古镇的名字,也绝无可能一一看了过来,甚至将西滴和宏村都没有看仔细,可是这触目所见的最简单的青白二色所表现的徽派建筑,这工艺精湛到无可挑剔,甚至在现代的高科技的时代却根本无法重复的三雕艺术品,却深深的使我折服。这些古村落抛弃耀眼而富丽的靓亮,在古朴与天然之间,抒发着古老的韵味,这些古代建筑,古代民居,古代雕刻深深的体现了独具特色的地域文化和古代先人在人与自然和谐统一方面成熟的追求,反映了那个时代人们的价值观,也反映了那时候的人民在审美方面大雅的情趣,由此形成的浓郁的中国传统文化氛围,仿佛是人类文明高速发展中不知如何突然就静止下来的掩映在这如同桃花源里的小山村的一幅长卷,顾盼之间,祥和宁静,古老悠远.

       说到此文的撰成,实在是颇费了一番时间和心思,在这样的地方游览,历史的感觉沧桑凝重,要能安静不染尘埃的入定,要有对于建筑美术工艺学科方面的修养,要有对历史地理人文知识方面的了解,还有要好的导游的指引,要在去之前做好功课,要在回来后查阅资料,可惜我自己受教育程度的浅薄,成文不易.又兼之对于摄影技术的造诣贫乏到零,只做好原始的记录尚且还有诸多不足之处,这样的题材对于我来说,实在无异于蚍蜉撼树.
   
        我知道,这样的题材会冷清,可是还是将文章在这里发了出来,有许多朋友,对于传统文化的喜爱比我可能更甚,我只做那抛了砖的路人,把这心里对美好事物的感觉对你低声叙述,希望能够与你相知共勉.若成就了你心中也存在的一个旧梦,不妨也去那古老的徽州做一番游历,必有更深刻的认知.

         建筑之美,是难以通过其他媒介来体验的.不亲临其境,是不能感受其详的.在从安徽向现在走在我们国民经济最前沿的浙江的高速公路上,那些历尽岁月磨砺.安详沉默的青色白色渐渐淡出,换以一栋栋适合了现在人审美和居住要求的小洋楼,外表贴着琳琅各色的磁砖,楼前有各种稀奇古怪造型的防西式样的楼梯,看过去时,阔则阔矣,只是不知道几百年后,还会不会有象我这样的观瞻者前来虔诚寻访?

        (全文完)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状态   [当前离线]

38#
发表于 陕西省 2007-2-11 14:15 | 只看该作者
看LZ的文章和PP,就象天上的彩虹一样绚丽!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状态   [当前离线]

39#
发表于 陕西省 2007-2-11 14:26 | 只看该作者
好文笔,好PP。LZ我对你的崇拜之情犹如滔滔江水,绵绵不绝!

633029395667343750.jpg (34.12 KB, 下载次数: 206)

633029395667343750.jpg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状态   [当前离线]

40#
发表于 陕西省 2007-2-12 06:55 | 只看该作者
后悔阿.当时宏村没有去.电影<卧虎藏龙>就在宏村拍摄.
西递是去了.还中了绣球.哈哈.中了绣球不是什么好事情.要掏钱的.


看了虹妹妹的游记突然醒悟.我怎么就没有想到去看看清晨的老街呢.还有杭州的清河坊街.我去的时候.那个人多哦.整个一人潮汹涌.逃回旅馆才得片刻的安静.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QQ|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中国摩托迷网

GMT, 2024-6-18 05:41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