摩托车论坛

搜索
楼主: 耍耍儿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用心丈量旅程--2个月摩旅单飞西部边陲2万公里

  [复制链接]

状态   [当前离线]

861#
发表于 湖南省 2016-5-1 03:03 | 只看该作者
有决心也要这样走下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状态   [当前离线]

862#
发表于 河南省 2016-5-3 07:26 | 只看该作者
路过帮顶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状态   [当前离线]

863#
发表于 北京市 2016-5-3 08:35 | 只看该作者
耍耍儿 发表于 2016-4-25 18:45
乃堆拉山口来回100多公里路,来自印度洋的暖湿气流使得这一地区空气湿度大夏季下雨、腾雾是常 ...

这种鱼很像秦岭地区冷水鱼细鳞鲑http://d.hiphotos.baidu.com/baik ... 31bb051f919ecf0.jpg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状态   [当前离线]

864#
发表于 北京市 2016-5-3 08:44 | 只看该作者
耍耍儿 发表于 2016-4-26 18:26
品完亚东特色鱼了,补充好走嘎定线的物资后,傍晚开始在宾馆倒腾照片和视频到深夜,第二天一早 ...

"欲速则不达,安全到达目的地和回家才是成功的旅行,旅途中安全才是最快的捷径。"

赞成!!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状态   [当前离线]

865#
 楼主| 发表于 重庆市 2016-5-5 14:12 | 只看该作者

          从江孜出发一路没多停留,经过白朗后进入后藏重地日喀则。日喀则建城至今已有600多年的历史,是西藏的第二大城市,是后藏曾经的政教中心,也是历代班禅的驻锡之地。美丽旖旎的自然风光,独具特色的后藏生活,日喀则被誉为最如意美好的庄园
         日喀则是从古到今的后藏重镇,藏语称“溪卡孜”,意为“土地肥美的庄园”。14世纪初期,大司徒强曲坚增战胜萨迦王朝,建立帕竹王朝后,得到元、明王室的庇护,设了十三个大宗溪,最后一个宗就叫做桑珠孜,自此,日喀则的全名称溪卡桑珠孜,简称溪卡孜,汉语译音为日喀则,这就是日喀则的地名由来。
     日喀则的民族手工业有着悠久的历史,产品具有独特的民族风格和地方特色,许多产品在国内外享有很高的声誉,一提到后藏民族手工业,人们自然会想到寺庙建筑群金碧辉煌的金顶、飞禽走兽,百姓生活中实用的金银铜铁器,高档别致的松巴靴,江孜的仲丝(卡垫)、氆氇和民族服装,谢通门、拉孜的藏刀,仁布的玉器,吉隆的木碗、竹器等。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状态   [当前离线]

866#
 楼主| 发表于 重庆市 2016-5-5 14:16 | 只看该作者
拐马 发表于 2016-4-28 21:35
好帖子。长知识。

                 西藏是歌的世界、舞的海洋,日喀则人更是能歌善舞。其民间舞蹈风格独特,优美大方。“果谐”舞步轻快奔放、场面宏大,“斯马卓”鼓舞粗犷激昂;吉隆的“螺舞”舞姿轻盈、歌声优美动听,康马的“谐青”、定日的“甲谐”舞步有力整齐,歌声和谐悦耳、庄重典雅,夏尔巴舞美妙抒情,舞步轻柔优美,萨嘎的“甲谐”豪放古朴,“羌姆”隆重、气势宏大。每年藏历八月举行跳神舞节,至今已有二三百年的历史。跳神舞出场近80名僧人,身着古装,戴着佛教中各护法神的面具进行表演,以不同的神态翩翩起舞,其舞姿和音乐奇妙无比。羌姆分“阿羌姆”和“铜羌姆”,其主要区别是用不同乐器伴奏。跳神舞由六童子按照鼓号的节奏跳吉祥舞为开场。其后逐次表演金刚、骷髅、鹿牛、比丘、六长寿等数十节不同的神舞。最后,装饰的宝马、宝象、宝牛身背珊瑚树、珍珠曼札、黄金塔、象牙等奇珍异宝出场,以回应开场的吉祥舞。最初,跳神舞当作密宗仪式只在扎寺内举行,严禁俗人观看。随着其规模越来越大,同时也是传播教义的需要,七世班禅丹白尼玛决定每年藏历八月举行“斯姆庆姆”即跳神舞,供四方香客欣赏。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状态   [当前离线]

867#
 楼主| 发表于 重庆市 2016-5-5 14:20 | 只看该作者
粤R天剑王 发表于 2016-4-30 17:17
顶好帖!楼主请精彩继续!

            藏戏是以民间歌舞的形式表现文学内容的综合艺术。吐蕃时期以来,后藏民间歌舞艺术不断发展,后来又出现了拟图腾面具舞蹈、白面皮面具艺术表演、跳神艺术,以及民间的说唱艺术等,这些民间及宗教艺术中包含着一些戏剧因素。经过历代民间艺人和知识分子的努力,创造了藏戏艺术。人们一般把日喀则作为藏戏的发祥地,把汤东杰布奉为藏戏始祖。汤东杰布系日喀则地区昂仁县人,他利用当时民间和宗教艺术中的某些戏剧萌芽或形式发展了藏戏艺术。五世达赖倡导举办藏戏节,促进了藏戏的交流与发展。
         藏戏的藏语名叫“阿吉拉姆”,意思是“仙女姐妹”。据传藏戏最早由七姐妹演出,剧目内容又多是佛经中的神话故事,故而得名。
         藏戏起源于8世纪藏族的宗教艺术。17世纪时,从寺院宗教仪式中分离出来,逐渐形成以唱为主,唱、诵、舞、表、白和技等基本程式相结合的生活化的表演。藏戏唱腔高亢雄浑,基本上是因人定曲,每句唱腔都有人声帮和。
           藏族早期民间歌舞百戏中就已开始出现带有戏剧色彩的艺术形式。一些藏史资料对此也曾有记载。如《西藏王统记》中就有这样的记载:松赞干布在颁发《十善法典》时举行的庆祝会上,“令戴面具,歌舞跳跃,或饰嫠牛,或狮或虎,鼓舞曼舞,依次献技。奏大天鼓,弹奏琵琶,还击饶钹,管弦诸乐,如意美妙,十六少女,装饰巧丽,持诸鲜花,酣歌曼舞,尽情欢娱,驰马竞赛,至上法鼓,竭力密敲”;在桑吉嘉措的藏医著作《亚色》中对民间歌舞的形式也有记载;“在桑耶寺落成典礼上,臣民们进行‘卓’、‘鲁’、‘谐’等文艺活动。‘卓’是戴面具的鼓舞;‘鲁’是只唱不舞;‘谐’是即唱又舞。”当时的演员全是僧人,表演时有时配上诵经为伴唱,这就形成了哑剧性的跳神颂佛祈愿的新形式。这种表演形式在乃东县哈鲁岗村至今仍然可以看到。那里还保留着“阿卓”这种古老的大型鼓舞队组织,其领舞师的面具与早期藏戏的白山羊皮面具大致一样,戴面具者的名称也同样叫作“阿若娃”。
          藏戏的传统剧目相传有“十三大本”,经常上演的是,《文成公主》《诺桑法王》《朗萨雯蚌》《卓娃桑姆》《苏吉尼玛》《白玛文巴》《顿月顿珠》《智美更登》等“八大藏戏”,此外还有《日琼娃》《云乘王子》《敬巴钦保》《德巴登巴》《绥白旺曲》等,各剧多含有佛教等内容。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状态   [当前离线]

868#
 楼主| 发表于 重庆市 2016-5-5 14:23 | 只看该作者
sanshao2000 发表于 2016-5-1 11:03
有决心也要这样走下

              早在西藏的苯教时期,被称作“仲”的口头神话、历史传说故事已成为当时西藏意识形态的重要组成部分。苯教已有专门从事说唱的故事师和歌唱家。在西藏历史中,历代都产生过大量民间故事,这些故事被用民歌、赞词、韵句等形式把人物的话吟唱出来,使故事更加生动感人。这种演唱形式在长期流传过程中得到不断发展和完善。这也是许多民间故事得以流传至今的原因之一。例如产生于十一至十三世纪的藏族民间英雄史诗《格萨尔王》,其说唱性文体受佛教说唱文学的影响并有所发展,除独白和对话是适宜歌唱的韵文之外,部分故事情节的叙述也改为可歌唱的韵文,而韵文的写法采用的就是民歌体。
         此外,其他一些说唱形式,如“折嘎”(意为吉祥的祝愿)、“喇嘛嘛呢”等对藏剧的产生也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尤其是“喇嘛嘛呢”这种说唱艺术,其对藏剧的影响非常之大,藏剧的剧本就是喇嘛嘛呢艺人的说唱故事脚本。说唱艺术的特点还清楚地反映在藏剧表演中。如藏剧演出时有剧情讲解人,他讲到哪里,演员就唱到哪里;讲解人以一种固定的念诵调介绍之后演员才能上场表演。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状态   [当前离线]

869#
 楼主| 发表于 重庆市 2016-5-5 14:28 | 只看该作者

               藏史《巴协》中记载;“八世纪时吐蕃赞普赤松德赞修建桑耶寺时,莲花生大师为调伏恶鬼所行轨仪中率先应用一种舞蹈”。这种舞蹈就是藏传佛教寺院跳神“多吉嘎羌姆”(金刚舞,简称羌姆)的起源。羌姆是在原始苯教巫师祭祀自然神仪式的基础上,吸收民间土风舞演变而来的新的宗教仪式舞蹈。开始羌姆完全是在寺院里为僧人表演,后来传入民间,僧俗人众均可观看,逐渐成为僧人和俗人群众喜闻乐见的一种具有一定娱乐性的宗教舞蹈。此外,在林芝还有一种与寺院完全无关的“米那羌姆”(俗人跳神),是为引回“村宝”进行驱邪迎祥而创立的民间祭祀舞蹈。其中象征喜庆、幸运和吉祥的男性侍佣神跳的“波梗舞”,也被寺院跳神萨迦寺卓玛颇章“孜玛尔多加”羌姆和藏剧《白玛文巴》所吸收。
        到十四世纪,噶举派(白教)高僧唐东杰布(1385-1464)在云游途中于1430年主持营建了据说是西藏的第一座铁索桥。在建桥过程中,他发现民工中有七个能歌善舞的姐妹(有说七兄妹),遂在白面具戏基础上,吸收佛经中传说和民间传说故事中带有戏剧因素的内容编排表演节目、设计唱腔动作和鼓钹伴奏,指导七姐妹演出,借以宣传宗教,为行善修桥募集资金(行善积德)。七姐妹天生丽质、舞姿轻盈、歌声优美动听,观者以为仙女下凡,赞其为“阿吉拉姆”(仙女)。以后藏戏被称作“阿吉拉姆”,亦由此而得名。据《唐东杰布传》载,唐东杰布主持修建的铁桥、木桥数量达上百座,码头渡口也有一百多个。而修建如此之多的桥梁渡口,所需资金除靠其游说化缘所得外,主要靠组织募捐演出来筹集。以后唐东杰布又将经其发展了的白面具戏带回家乡主庙迥·日吾齐寺,创建了迥·日吾齐戏班,将白山羊皮面具加以装饰改为蓝面具,在白面具戏表演艺术的基础上,结合本地各种歌舞和古老瑜伽功术、杂技等,编演了佛经故事《智美更登》。从此,蓝面具戏逐渐形成。
        随着嘎丹颇章地方政权的建立,藏戏,特别是蓝面具戏进入了一个迅猛发展的繁荣时期。以唱为主,唱、诵、舞、表浑然一体的戏曲表演艺术形式已经形成。出现了具有较高文学水准的戏曲文学剧本和一批优秀的传统剧目。在民间,一些职业或半职业的藏戏戏班开始出现,在艺术风格上开始形成不同的艺术流派。到七世达赖时,出现了藏戏演出的盛会--雪顿节。在这个时期,五世达赖罗桑嘉错(1617-1682)对藏剧的发展颇具贡献。清顺治九年(1652),五世达赖率众三千赴京晋见顺治皇帝,历史上第一次被中央政府以金册金印封为“达赖喇嘛”。五世达赖晋见期间在京住了两个月,后又在内蒙古的代嘎(今凉城)逗留了三个月。在这五个月中,五世达赖看到了许多汉、蒙、满等各民族的宫廷和民间音乐、舞蹈、戏剧、杂技、百艺等艺术表演,深受启发。返藏后,即将从拉达克传入的具有西域风格的歌舞加以改造,组织成立了西藏地方政府唯一的官营性专业歌舞队--噶尔巴。五世达赖对藏戏也十分喜欢,在其尚未亲政时,就在其授意和倡导下,寺院进行上期夏令安居修习结束的酸奶宴会上,邀集一些在民间享有盛名的藏戏班子进哲蚌寺作助兴演出,从而开创了“哲蚌雪顿”调演观摩藏戏的惯例。
      之后,逐渐形成了开始在哲蚌寺,继而在“吉彩洛顶”(幸福园林),最后于雪顿节期间在罗布林卡举行一年一度规模盛大的藏戏献演活动。五世达赖还曾指令其家乡琼结县白面具戏班宾顿巴分为两班,一为琼结扎西宾顿,一为盘纳若捏宾顿,并在拉萨举行雪顿节时,把琼结扎西宾顿安排在第一个演出。这期间,各地民间出现了专门改编加工并记录成文字的手抄或刻印的藏戏剧本,不少地方和部分色钦寺庙还组建了相对固定并带有职业性质的藏戏剧班。每年参加“哲蚌雪顿”的至少有几个白面具戏班和江嘎尔、希荣仲孜、工布卓巴等众多表演团体。从这个时候起,藏戏开始从宗教仪式中分离出来,成为一个独立的戏剧艺术形式;演员也逐渐脱离寺院,职业演出剧团开始出现。藏剧在其发展演变过程中,影响面也逐渐扩大,繁衍出德格戏、昌都戏、门巴戏等多种戏曲剧种,并对一些兄弟民族剧种的形成和发展产生了很大影响。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状态   [当前离线]

870#
 楼主| 发表于 重庆市 2016-5-5 14:33 | 只看该作者
魔界无疆 发表于 2016-5-3 16:44
"欲速则不达,安全到达目的地和回家才是成功的旅行,旅途中安全才是最快的捷径。"

赞成!!

          到了日喀则的游客都会去扎什伦布寺,扎什伦布寺意为“吉祥须弥寺”,全名为“扎什伦布白吉德钦曲唐结勒南巴杰瓦林”,意为“吉祥须弥聚福殊胜诸方州”。位于日喀则的尼色日山下,是该地区最大的寺庙。明正统12年,宗喀巴弟子根敦主兴建。后四世班禅罗桑却吉坚赞加以扩建。寺中错钦大殿可容2000人诵经,殿中有释迦牟尼像,两边有根敦主与四世班禅立像。大殿两侧为弥勒殿与度母殿。寺的西侧有大弥勒殿,高30米,甚宏伟。另有历世班禅灵塔殿,藏舍利肉身 。寺有四扎仓(经院),教学显密并重。扎什伦布寺可与达赖的布达拉宫相媲美。它与拉萨的“三大寺”甘丹寺、色拉寺、哲蚌寺合称藏传佛教格鲁派的“四大寺”。四大寺以及青海的塔尔寺和甘肃的****并列为格鲁派的“六大寺”。建筑结构也深刻影响了其他藏传佛教建筑如五当召。扎什伦布寺占地面积15万平方米,周围筑有宫墙,宫墙沿山势蜿蜒迤逦,周长3000 多米。寺内有经堂57间,房屋3600间,整个寺院依山坡而筑,背附高山,座北地向阳,殿宇依次递接,疏密均衡,和谐对称。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状态   [当前离线]

871#
 楼主| 发表于 重庆市 2016-5-5 14:38 | 只看该作者

          扎什伦布寺的主要建筑:该寺最宏伟的建筑是大弥勒殿和历世班禅灵塔殿。大弥勒殿位于寺院西侧,殿高30米,供奉1914年由九世班禅确吉尼玛主持铸造的弥勒坐像。该寺有脱桑林、夏孜、吉康、阿巴四个札仓(经学院)。此外,时轮殿、印经院、汉佛堂等也颇具规模。汉佛堂是七世班禅时建造的,堂内陈列清代皇帝赠送给历世班禅的礼品。楼上悬挂乾隆皇帝的巨幅画像,偏殿是清朝驻藏大臣与班禅会见的客厅。堂内除珍藏大量的金银玉器外,还保存着封印、佛像、瓷器、织品等重要文物。错钦大殿,为该寺最早建筑。殿前有一500平方米的讲经场,是班禅向全寺僧众讲经和僧人辩经的场所。大殿内同时可容2000多人诵经。供奉的佛像除释迦牟尼佛及其大弟子外,两边柱上还刻有建寺人根敦主与四世班禅的立像;周围有宗喀巴师徒和八十位高僧造像等。
        大经堂,即错钦大殿,是扎什伦布寺最早的建筑,历时十二年建成。大经堂前,有个六百多平方米的讲经场,这个场是班禅对全寺僧人讲经及僧人辩经的场所。讲经场四壁,有石凿而成穴居于洞壁的佛教祖师,四大天王、十八罗汉和形态各异的一千尊佛 像和八十位佛教高僧及各种飞天仙女、菩萨。大经堂内,四十八根朱漆大柱遥相挺立,承 托殿顶殿堂正中有班禅的宝座。大殿左侧,是公元1461年,在阿里古格王觉五扎蚌 资助下扩建的大佛堂,当中塑造了一尊高十一米的弥勒佛像,佛像面部形态慈善和蔼,端庄娴静,由尼泊尔工匠与藏族工匠共同完成。大殿堂右侧,是度母佛堂,里面安放 着高两米的白度母铜像,两旁是泥塑的绿度母像。经堂里面是用喜马拉雅山麓的片岩铺成,整个环境弥漫着一种修行炼法的浓厚气氛。甲纳拉康,意为汉佛堂,是西藏其它寺院不曾多见的佛堂。佛堂 内珍藏着历代皇帝赠送班禅的永乐古瓷、金银酒盏、茶碗碟盘、玉石器皿、纺织品类 等诸多礼品。最早有唐代的九尊青铜佛像,相传是文成公主带进藏的。晚些的有元朝时期的一尊骑在野猪上面的赤身女度母铜像,还有清朝皇帝赐给班禅的一枚重16.5 斤,上镌汉、蒙、藏三种文字的金印。此外,还有宝石佛珠,封诰敕书、经卷等。汉佛堂偏殿,有一清朝驻藏大巨与班禅的会晤堂。正殿,挂着清朝乾隆皇帝身穿袈裟 ,手端法轮的大幅画像,像下立有道光皇帝的牌位,上写有道光皇帝万岁万岁万万 文字。每逢皇上下诏,班禅接旨受封后要在皇帝牌位前叩首谢恩。汉佛堂内的文物,不言而喻地证明西藏地方与历代中央朝廷的隶属关系。强巴佛殿,在扎什伦布寺西侧,有一座宏大殿宇,这就是强巴佛殿,藏文叫做强巴康。内有强巴大铜佛像一尊,最为引人注目。大殿建于1914年,由九世班禅曲吉尼玛主持修建。强巴佛殿是座五层大殿,下面还有两层回廊。殿高三十 米,建筑面积八百六十二平方米。佛殿全为石垒砌,接缝密实,庄严肃穆。整个佛殿分四大 阶梯状,层层收拢高出。每层顶角各卧雄师一尊。上部殿檐系缀铜铃,殿堂以铜柱金 顶而装饰,气势雄伟壮阔。强巴佛殿前,经幡高高矗立,直指云霄。强巴佛蹲坐在高达3.8米的莲花基座上,面部朝南,俯瞰着寺宇,佛像高26.2米,肩宽11.5米,脚板长4.2米,手长3.2米,中指周长1.2米,耳长2.8 米,是巨型雕塑行列中的珍品,也是世界上最高最大的铜塑佛像。铸造这尊佛像,由此间110个工匠,花费4年时间才完成。共耗黄金6700两、黄铜23万多斤。佛像眉宇间白 毫镶饰的大小钻石、珍珠、琥珀、珊瑚、松耳石1400多颗,其它珍贵装饰为数更多。强巴佛就是汉地佛教的弥勒佛。在藏传佛教中,强巴佛是掌管未来的未来佛,所以很受信徒的重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状态   [当前离线]

872#
 楼主| 发表于 重庆市 2016-5-5 14:43 | 只看该作者
             扎什伦布寺的灵塔是历代班禅的舍利塔。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状态   [当前离线]

873#
 楼主| 发表于 重庆市 2016-5-5 14:48 | 只看该作者
             扎什伦布寺的创建者是后来被追溯为一世达赖喇嘛的根敦朱巴(根敦主, 1391 - 1474 年)。 1447 年(明正统十二年),根敦朱巴为纪念其圆寂的经师,聘请西藏、尼泊尔工匠,制作了一尊高 5 米 的释迦牟尼镏金铜像。像铸成后,根敦珠巴在后藏大贵族曲雄郎巴 · 索朗白桑和琼杰巴 · 索朗班觉的资助下,兴建扎什伦布寺供奉佛像。开始寺院名为 “ 岗坚典培 ” ,意思是雪域兴佛寺。寺院于 1447 年藏历 9 月动工修建,一年后,第一座佛殿释迦牟尼殿建成。随后又兴建了供僧人修习、诵经的措钦大殿和供寺主起居的拉彰宫,以及一般的僧舍。到 1459 年,扎什伦布寺已初具规模,拥有大小佛堂5 座,供奉佛像 12 尊,僧侣近 200 人。寺建成后,根敦朱巴任第一任法台,又陆续修建了密宗佛殿、大经院、展佛台,大小佛殿增至 7 座,供奉佛像达 53 尊,布于殿堂和讲经场四壁的彩绘、石刻佛像约 2000 尊。在寺内建立了铁桑林、夏尔孜和吉康三大扎仓(僧院),住寺僧侣达1600 余人,来源遍及后藏、阿里地区,以及境外的尼泊尔、克什米尔地区。扎什伦布寺成为格鲁派在后藏的根本道场。1601 年,四世班禅大师罗桑曲结坚赞( 1570 - 1662 年)就任扎什伦布寺第十六任池巴(住持)。他一面重整寺风,一面到各地讲经说法,募集资金,扩建寺院。在他主寺六十年间,除重修和扩建了旧有的殿堂以外,又新建大小殿堂 10 余座。他还亲自从拉萨等地募集铜铁和金箔,修建了两座金瓦殿。1607 年,他创建了专修密宗的阿巴扎仓,在寺内建立起完整的由显到密的学经系统。由于罗桑曲结大师的苦心经营,他在世时,寺中僧侣达 5000 余人,有房室 3000 余间;属寺 51 处,僧侣 4000 余人;拥有庄屯和牧区部落各 10 余处;成为格鲁派在后藏最大的寺院,取得了与拉萨三大寺同等的地位。从四世班禅起,历代班禅大师成为扎什伦布寺当然的法台,他们在任期内,都对寺院进行过修葺和扩建。建于这一时期的主要建筑和机构有印经院、时轮扎仓、甲纳拉康(亦称汉佛堂)、强巴佛殿(未来佛殿)、伏魔大佛塔和佛殿、经堂、僧舍多座。自四世至九世班禅大师圆寂后,都曾建灵塔保存肉身,并建供放灵塔的金顶祀殿。可惜在文化大革命中,这些精美的建筑大部被毁。 1984 年,国家拨款重建。在十世班禅大师确吉坚赞的主持下,五世至九世班禅的合葬灵塔和祀殿历时四年竣工,定名为班禅东陵札什南捷(吉祥胜利之意)。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状态   [当前离线]

874#
 楼主| 发表于 重庆市 2016-5-5 14:52 | 只看该作者
                  班禅新宫位于扎布伦寺以南,是十世班禅在1954年建造的夏宫,新宫建筑富丽堂皇,十分幽雅,是避暑的好地方。宫内放置了很多西藏历史文物及艺术精品,尤以一幅《八思巴会见忽必烈》的壁画,最为精美。新宫有三道门,第一道门前檐有四根八角朱漆大柱抵顶,门殿浮雕着凶悍不驯的野兽、腾跃欲飞的蟠龙和各种花卉图案门壁两侧。过了第一道门便是一条幽深小径,红莹碎石铺路,白石玉块镶花。第二道门是一个前庭四合院,迈进四合院,进人第三道门,便可观赏那建筑雄浑、富丽堂皇、庄严肃穆的宫殿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状态   [当前离线]

875#
 楼主| 发表于 重庆市 2016-5-5 14:57 | 只看该作者
           班禅新宫的壁画笔法细腻,形神俱肖,彩绘着卷云、猛虎、长龙、人物和佛教故事壁画,也是我拍壁画最多、最全的一次。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状态   [当前离线]

876#
 楼主| 发表于 重庆市 2016-5-5 15:02 | 只看该作者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状态   [当前离线]

877#
 楼主| 发表于 重庆市 2016-5-5 15:05 | 只看该作者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状态   [当前离线]

878#
发表于 北京市 2016-5-6 01:15 | 只看该作者


记得好像藏族寺庙好像不让拍照,楼主厉害。真是难得一见的作品!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状态   [当前离线]

879#
 楼主| 发表于 浙江省 2016-5-6 04:36 | 只看该作者
魔界无疆 发表于 2016-5-6 09:15
记得好像藏族寺庙好像不让拍照,楼主厉害。真是难得一见的作品!

做了禁忌的事(当然不是非常严重的事件,守法为界限),不要不识时务地到处嘚瑟,羊湖“裸女照片事件”就是典型需要吸取教训的案例。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状态   [当前离线]

880#
发表于 广东省 2016-5-7 01:44 | 只看该作者
请耍儿精彩继续!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QQ|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中国摩托迷网

GMT, 2024-6-23 13:55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