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晕,文章开了个头,点了保存,不知为何发出来了。只好继续侃下去。
摩托车做为工具,新世纪头几年达到顶峰,随着电动车和汽车的发展,开始衰落。以我们临沂这三线小城市为例,从来不禁摩限摩,摩托车随便买随便骑,管理也很宽松,但通路型摩托车在市民阶层迅速消失,市民几乎没有人拿摩托车当交通工具了,只有建筑工地上还能看到摩托车身影,那是农民工的,往返几十公里进城打工,摩托车还是最具性价比的。
按照这种势头发展,摩托车没多少年就会被淘汰。然而,另一类摩托车慢慢在兴起,那就是玩具属性的摩托车。
我把工具之外的摩托车都归为玩具属性。我给玩具属性的定义:不仅仅满足物理意义上的需求,也就是把人或物从A地运送到B地,同时还可以满足精神上的需求,而后者是主要需求。而精神需求,我又简单细分为两类,一类是满足外在精神需求,另一类是满足内在精神需求。
外在精神需求的特点是,骑在路上能吸引别人眼球,能受到广泛关注。受到的关注越多,精神需求越能得到满足。这种车和骑手的特点是,有条件,要“豪”:杜卡迪,哈雷,忍者,SHOEL,丹尼斯皮衣,等能展现经济实力的(这些只是代表符号,并不是所有选择这些产品的都是为了拉风,也有的确是为了其性能,真的喜欢)。没有条件,也要尽量的帅,酷。250SR,金吉拉这种网红车,头盔上加一对猫耳朵,等等,总之,要拉风。年轻的新手,绝大多数女骑,都属于这一类。他们骑摩托车,本身就是因为追求时尚。“如果骑起来不帅,你还骑它做什么?”他们的摩托车,可以忍受震动大,可以忍受空挡不好找,可以忍受不能载物,可以忍受严重甩泥,可以忍受经常出些小毛病,但绝对不能忍受自己看起来像“摩的佬”。他们再有钱,也不会选择老款的CB1100,尽管多少老手梦寐以求而不可得。
但是不要误会,我说这些,只是阐述一种客观存在的现象,没有价值判断,并没有贬低他们的意思。老手可以说他们不懂车,不会骑车,骑车是为了装叉,但你无法否认他们从摩托车里得到了快乐。他们的精神需求得到满足,尽管是外在层面的,但外在和内在只是两个分支,没有高下之分。能满意精神需求的玩具就是好玩具。
另一类是满足内在精神需求。跟外在精神需求的本质区别是,这种骑手不需要观众,跟别人的评价无关。他们完全沉浸在自己的世界里,品味“骑摩托车的感觉”。可以是快速地追风,贴地劈弯,也可以是在乡间小路上慢慢悠悠欣赏风景。他们不怕孤独,甚至他们喜欢孤独。只要骑车,他就高兴。不能骑摩托车,就会觉得人生少了些什么。这类人,骑摩托车“上瘾”。这种感觉无法细细描述,不足为外人道,所谓“两轮承载灵魂”就是说的这一类。达不到这种程度的,总认为这话是装叉。如果你哪天跨上摩托车,发动机一响,你就莫名其妙高兴起来,摩托车跑起来你就开心,你到哪里去,有汽车不想开,有高铁不想坐,就喜欢骑摩托车去,就体验到了。
这只是简单把骑车动机做了分类:工具和玩具。玩具又分为两类,满足内在精神需求和满足外在精神需求。这些分类,不是割裂的,不是泾渭分明的,而是可以兼容和互相转化的。
工具车没落的时候,大多数人放弃了摩托车,也有少部分选择继续骑摩托车。 虽然家里也有了汽车,但摩托车还继续骑。这就是把骑摩托车从物质需求升级到精神需求了,上瘾了。他们无法被人理解,经常被认为“脑子有毛病”。对他们来说,摩托车,既是工具,还是玩具。这时选择摩托车的标准就跟工具不一样了。操控,骑行质感,动力,舒适化,这些指标的权重增加,实用性,经济性这些指标权重降低。
外在精神需求,也可以转化为内在精神需求。最初为了追求时尚而骑摩托车的一群人,当这股风潮过去,当骑摩托车不再被外界关注的时候,他们当中的一部分会放弃,也有一部分真正喜欢上了骑摩托车,从此骑摩托车成了他们人生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这三类,工具,外在精神需求,内在精神需求,最稳定的是第三类。工具会迭代,会被时代淘汰。外在精神需求来得快去得快,受社会评价体系所左右。只有内在精神需求,也就是喜欢骑行的感觉,骑车上瘾,才最长远,甚至是一辈子的爱好。第三类是从第一类和第二类转化而来,但并不是所有的第一类、第二类都能转化为第三类。我也说不明白要具备什么条件才会真正喜欢上骑行,我想,这是缘分,说不清道不明。我自己就是这种,从二十多年前第一次跨上摩托车,就莫名其妙喜欢上了骑行的感觉,直到今天,这种感觉有增无减。我会一直骑下去,直到骑不动为止。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