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三原县沿着关中大道西行,前往泾阳县的郑国渠和礼泉县的昭陵博物馆、昭陵。 这是个出行计划调整过后又压缩的结果。 主要是孩子前几天讲他有一个星期的时间,想跟我跑跑,一切按我原先既定的计划就行。孩子虽然这样说,但我不能那样做,立刻停止了钻窟掘坟人文探索的步骤,与时俱进,适应年轻人纵览壮观景色的要求,准备带他跑跑秦岭几条线。原先的计划是走渭南市奔东北方向,去富平、蒲城、白水、澄城、韩城,再回大荔县。明年西进时再从蓝田横穿秦岭。这样的话,加上去年从陕南最东面横穿到陕南的最西面,这样大约用6000----7000公里的历程,基本把整个的陕西梳一遍。如今就先把明年的秦岭线路和这次的渭南至韩城的路线路调个时间。由于秦岭的路书没做,得到了西安一位摩友的热情相助,同时家乡的一位摩友又推荐了家乡的一位刚跑过秦岭的摩友予以了帮助。在此一并感谢。 由于和孩子今天晚上在西安会合,所以今天的这三个点有些紧。 泾阳县的郑国渠是必须要去的。 秦始皇空前绝世至今泽民的三大水利工程:都江堰、灵渠、郑国渠。一用来分洪,成就了成都大平原;二用来军事,岭南直接纳入麾下;三用来灌溉,造就了关中福地。 但做水利工程的路书最难,耗费的精力最多,最后还是一脑门子糊涂酱子,在我今年四月份前做灵渠的路书就是如此。坊间有语,纸上得来终觉浅,对水利工程来说,纸上连个屁都得不到,只有到了现场,亲临其境,才会有点一知半解。这次的郑国渠路书仍然如此,就是因为这个,刚在郑国渠就进了坑里。 作为旷世的水利工程,必然有故事。郑国渠的故事是:《史记·河渠书》:“韩闻秦之好兴事,欲罢之,毋令东伐,及使水工郑国间说秦,令凿泾水自中山西邸瓠口渠,并北山东注洛三百余里,欲以溉田。中作而觉,秦欲杀郑国。郑国曰:‘始臣为间,然渠成亦秦之利也。’秦以为然,卒使就渠。渠就,用注填阏之水,溉泽卤之地四万余顷,收皆亩一钟。于是关中为沃野,无凶年,秦以富强,卒并诸侯,因命曰郑国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