摩托车论坛

搜索
楼主: maomao4058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我的南中国摩旅与易经杂谈(全程连载结束)

  [复制链接]

状态   [当前离线]

2561#
 楼主| 发表于 山东省 2019-1-22 09:52 | 只看该作者
[color=rgba(62, 62, 62, 0.8)]第六象:郭子仪重振大唐    郭子仪,山西汾阳人,中兴李唐的关键人物之一,也是中国历史上唯一一个近乎完美的人。郭子仪的发迹并不是因为他文章诗词写的好,而是由于他个人武艺超强。武则天执政时开设了武举,在武举考试中,郭子仪在马射、步射、平射、马枪、负重摔跤等考核中成绩优良,获得了皇帝禁军幕府中的幕僚长之职,成了一名武官。    从军之后的郭子仪凭借出色的军事能力慢慢熬到了左卫大将军,兼九原太守,朔方节度右兵马使,成长为主持一方军政事务的封疆大吏。就在郭子仪逐渐崛起的同时,大唐的江山却在酝酿着一场巨大的危机。   安史之乱中,当时太子李亨跑到远在西北边陲的灵武,在朔方军首领郭子仪的帮助下,在灵武城的南门城楼举行了登基仪式,是为肃宗。     公元757年,平叛部队收复长安,李隆基得以太上皇的身份回到长安。到公元763年,经过八年艰苦奋战,郭子仪终于平息了安史之乱,再造大唐江山,唐肃宗李亨说“虽吾之家国,实由卿再造”应该是十分中肯的。

微信图片_20190122175157.png (59.39 KB, 下载次数: 40)

微信图片_20190122175157.png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状态   [当前离线]

2562#
 楼主| 发表于 山东省 2019-1-22 09:53 | 只看该作者
[color=rgba(62, 62, 62, 0.8)] 此象的卦为“剥”,上艮下坤,指山地剥。

微信图片_20190122175237.png (29.03 KB, 下载次数: 36)

微信图片_20190122175237.png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状态   [当前离线]

2563#
 楼主| 发表于 北京市 2019-1-22 09:53 | 只看该作者
[color=rgba(62, 62, 62, 0.8)] 图中画着一个城门,代表都城长安。前面两人手执仪仗,为皇帝开道,后面车上坐着一个人,一人推车,为唐玄宗757年,以太上皇的身份返回长安之象。

微信图片_20190122175308.png (87.19 KB, 下载次数: 43)

微信图片_20190122175308.png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状态   [当前离线]

2564#
 楼主| 发表于 山东省 2019-1-22 09:54 | 只看该作者
[color=rgba(62, 62, 62, 0.8)]“非都是都”   太子在灵武即位。不是都城的灵武成了国都。   “非皇是皇”   不是皇帝的太子,在灵武称帝为肃宗。  “阴霾既去,日月复光”   安史之乱终于平息了,日月,明皇也,唐明皇也终于回到都城长安。

微信图片_20190122175342.png (27.24 KB, 下载次数: 39)

微信图片_20190122175342.png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状态   [当前离线]

2565#
 楼主| 发表于 山东省 2019-1-22 09:54 | 只看该作者
[color=rgba(62, 62, 62, 0.8)]“大帜巍巍树两京”郭子仪在此年间,犹如一面巍巍的大旗,指挥官军收复西京长安和东京洛阳,当时东京洛阳是陪都,而长安西京是皇都。   另子在十二地支中为首,故大指“子"。仪式中都会使用旗帜。故大帜,一语双关,专指郭子仪。“輦輿今日又東行”   当长安收复之后,唐玄宗乘车舆从西蜀成都向东返回长安京城。“乾坤再造人民乐”   战乱的平息,唐朝再次稳定也是人民的幸福。“一二年来见太平”    可是完全太平,还需要两年时间。见,现也。

微信图片_20190122175414.png (33.96 KB, 下载次数: 38)

微信图片_20190122175414.png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状态   [当前离线]

2566#
发表于 辽宁省 2019-1-22 10:03 | 只看该作者
楼主能介绍一下具体路线吗?有走的想法。


------------
发布于摩托迷Android客户端    下载APP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状态   [当前离线]

2567#
发表于 山西省 2019-1-22 10:03 | 只看该作者
maomao4058 发表于 2018-11-5 23:13
6月15日 2018
《浪迹天涯》(25)从云南富宁到广西崇左

风景在路上,随遇而安,用心感受所见所闻。我也很喜欢这样的旅行!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状态   [当前离线]

2568#
发表于 甘肃省 2019-1-23 06:17 | 只看该作者
maomao4058 发表于 2019-1-22 17:54
“大帜巍巍树两京”郭子仪在此年间,犹如一面巍巍的大旗,指挥官军收复西京长安和东京洛阳,当时东京洛阳是 ...

好贴,继续期待ing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状态   [当前离线]

2569#
发表于 河南省 2019-1-23 13:31 | 只看该作者
点赞,佩服楼主。
想问下楼主,我开踏板开5个小时后,右边肩膀就开始疼痛难忍。
一般一天就是150公里左右,平均下来一小时30公里的速度吧。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状态   [当前离线]

2570#
发表于 北京市 2019-1-24 05:37 | 只看该作者
佩服!我单车单人六十岁,准备过年就出发,溜达一下108。


------------
发布于摩托迷Android客户端    下载APP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状态   [当前离线]

2571#
 楼主| 发表于 浙江省 2019-1-24 08:17 | 只看该作者
豁达男孩 发表于 2019-1-23 21:31
点赞,佩服楼主。
想问下楼主,我开踏板开5个小时后,右边肩膀就开始疼痛难忍。
一般一天就是150公里左右 ...

骑车是个特别简单的事,出门旅行也是非常开心自然的事情。选择踏板,是因为踏板安全,而且能满足我所有的想法。至于骑的累不累,因人而异。我是身体特别异于常人的人,一天可以连续骑车14小时而不感到疲劳,当然中间肯定要歇歇。我已经连续游走全国各地近五年。从来没有因为骑车感到身体不舒服,包括肩膀疼。所以我的经验未必是你的借鉴。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状态   [当前离线]

2572#
发表于 四川省 2019-1-24 12:32 | 只看该作者
楼主解读的《推背图》太精彩了,好喜欢看,请继续解读,谢谢哈!!


------------
发布于摩托迷Android客户端    下载APP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状态   [当前离线]

2573#
发表于 山东省 2019-1-25 08:39 | 只看该作者
静等下文。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状态   [当前离线]

2574#
发表于 河南省 2019-1-25 14:11 | 只看该作者
看了三天了,留个记号,不丢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状态   [当前离线]

2575#
发表于 广东省 2019-1-25 15:14 来自手机 | 只看该作者
踏板海王星不错好车……楼主好文才……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状态   [当前离线]

2576#
 楼主| 发表于 北京市 2019-1-26 06:50 | 只看该作者
[color=rgba(62, 62, 62, 0.8)]第七象:籓镇割据导致吐蕃入寇中原    安史之乱之后,唐肃宗李亨登上了历史的舞台。肃宗原名李玙,曾被封为忠王。公元738年被立为太子,改名李亨。马嵬驿兵变后,被玄宗任为天下兵马大元帅,领朔方、河东、平卢节度使,负责平叛。唐玄宗则继续西逃,而儿子李亨为百姓所留,与玄宗分道,北上至甘肃灵武。    公元756年七月十二日,李亨在灵武即位,史称肃宗。其大将郭子仪先后于至德二年(公元757年)6月、10月收复京城长安、东都洛阳。其间唐肃宗曾与回纥兵约定:“克城之日,土地、士庶归唐,金帛、子女皆归回纥。”致使洛阳遭受很大的破坏。    肃宗在位时间并不长,他死后代宗李豫(762年-779年)登上了历史舞台,李豫初名李俶,为唐肃宗李亨长子。    唐代李氏一族一直是中国历史上的显赫家族。其先祖李弇,陇西人,为汉朝名将李广的十四世孙。在前凉张轨的手下为武卫将军、安世亭侯,五十六岁去世。是李昶的父亲、李皓的祖父、李歆的曾祖父、李重耳的高祖父、李熙的六世祖、李天锡的七世祖、李虎的八世祖、李昞的九世祖、李渊的十世祖、李世民的十一世祖。李皓追尊他为景王。    先祖顺序为李弇→李昶→西凉武昭王李暠(也作李皓)→西凉后主李歆→李重耳→李熙→李天锡(也作李天赐)→李虎→李昞→唐高祖李渊→唐太宗李世民→唐高宗李治→(武后武则天)→李弘 →唐中宗李显→唐睿宗李旦→唐玄宗李隆基→唐肃宗李亨    乾元元年(公元758年)九月,唐肃宗命郭子仪与河东节度使李光弼等人派60万军队围攻相州,讨伐安庆绪(安禄山的儿子)。参加作战的九节度使中,郭子仪、李光弼战功最多,威信最高,但肃宗不愿把军权交给他们,所以不设主帅,只命宦官鱼朝恩为“观军容宣慰使”,统帅大军、总揽全局。    而当时安禄山旧部史思明也率部13万赶来救援安庆绪。    总的来说,肃宗是位乱世天子,他继承了天宝盛世的成果,在致力平叛的同时尝试解决天宝以来政治、经济体制运作中的各种弊端,并为身后的帝国打下了一定基础。当然,由于他的主要精力在平叛,无法对后宫、宦官势力的膨胀进行限制,反倒给安史之乱后的重建留下了难消的隐患,这是肃宗个人的不幸,也是大唐帝国的悲哀。     从表面看唐朝被灭亡的直接原因是黄巢起义,但最根本的还是发生在玄宗统治时期的安史之乱。而安史之乱的根本原因则是藩镇割据。    藩镇割据不同于一般的割据政权,它表面上听令于中央,但实际上拥兵自重。其实在唐朝中期,藩镇诞生的条件就已经具备了,但是并没有发展成后来无法控制的局面。玄宗在位时期,均田制的瓦解,唐朝特色的府兵制也随之瓦解,进而实行了募兵制。   这个时期,大唐帝国频繁对外发动战争,皇帝热衷于开疆拓土,因此,**开始大量扩充军镇,设立节度使,赋予各州县相应的军事权力,而这其中尤为北方权力的集中更为明显。“安史之乱”的叛乱者之一安禄山就是凭借节度使的身份,拥兵自重而发动叛乱的。虽然他最后被镇压,但是他的势力仍然盘踞在河北三镇。再加上这时唐朝对吐蕃用兵,**便开始对之前的降将进行招抚,将“河北三镇”换成“河朔三镇”,但此地藩镇势力并未根除。据史**载:“以河朔胡汉杂居,风轻文重武,地节度使径自废科,则民晋阶之唯一术为兵。”因此,此地割据越来越严重。到了唐代宗时期,意识到问题严重性的唐代宗,开始对此地用兵,但都以失败告终。    但这还并不是最坏的,随唐代宗前往平叛的军队发现,自己的军饷还没有割据的军队多,这些节度使的军队生活过得也比自己滋润。于是也一起割据了起来,而与此同时,安史之乱使朝廷不再信任武将,于是朝廷将军政大权移交给宦官,因为皇帝现在宁可信任自己身边的人,也不再相信武将了。然而藩镇割据导致安史之乱,为何平叛后唐朝还增加藩镇数量?最为根本的原因是因为唐朝**招降纳叛,无法管控手下的叛将,必须利用他们,去对抗其他反叛军,同时在唐朝周边,局势一样不容乐观。边疆戍边的节度使勾结回纥和吐蕃等少数民族,使唐帝国内外交困,而朝廷为了保卫首都,又部署了大量的军事藩镇,如此恶性循环,使唐帝国走入了死胡同。     而且,藩镇割据越来越向着割据政权那样,开始“子承父业”。在藩镇割据最为严重的时候,中原大半江山实际上已经不在唐帝国的实际控制范围里了。这时,朝廷想出了一个万全之策:实行“以藩治藩”。朝廷想的很好,让自己不信任的平叛军与反叛军打得昏天黑地,到时候自己再坐收渔翁之利。但是结果超出了自己的承受范围,因为各地节度使打着打着就纷纷割据称王了。再到后来,不受控制的反叛军包围了首都长安,朝廷本以为可以殊死一搏,但是守卫朝廷的军队觉得大唐已无力回天,纷纷各谋生路,回过头来把长安抢劫一空。自此,“五代十国”便形成了。第七象就是讲的就是唐代宗中年间,籓镇割据,吐蕃入寇中原的悲剧。

微信图片_20190126144951.png (17.96 KB, 下载次数: 34)

微信图片_20190126144951.png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状态   [当前离线]

2577#
 楼主| 发表于 北京市 2019-1-26 06:50 | 只看该作者
[color=rgba(62, 62, 62, 0.8)]无妄,就是要坚守本分,不要做无妄之事,方可保平安。故象曰:飞鸟失机落笼中,纵然奋飞不能腾,目下只宜守本分,妄想扒高万不能。    这个卦是异卦(下震上乾)相叠。乾为天为刚为健;震为雷为刚为动。动而健,刚阳盛,人心振奋,必有所得,但唯循纯正,不可妄行。无妄必有获,必可致福。    说的是安史之乱之后的唐朝,到处籓镇割据。国力和形势都对朝廷不利。如果皇帝处理不当,必招灾祸。

微信图片_20190126145052.png (70.28 KB, 下载次数: 46)

微信图片_20190126145052.png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状态   [当前离线]

2578#
 楼主| 发表于 北京市 2019-1-26 06:51 | 只看该作者
[color=rgba(62, 62, 62, 0.8)]  图中一个着胡服的人,口中衔一根草。这里的草指蕃。因为蕃,就是草茂盛的意思。口吐草,就是吐蕃。这里指因为籓镇割据,导致北方的吐蕃族侵犯中原。

微信图片_20190126145139.png (29.78 KB, 下载次数: 42)

微信图片_20190126145139.png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状态   [当前离线]

2579#
 楼主| 发表于 北京市 2019-1-26 06:52 | 只看该作者
[color=rgba(62, 62, 62, 0.8)]“旌节满我目”,安史之乱时,为抵御叛军,军镇制度扩展到了内地,纷设节度使、防御使、团练使等扼守要地,大小军镇割据一方,皇帝不好控制了。朝廷国力空虚,所以制定了以籓制籓的策略。结果饮鸩止渴,导致各地军阀割据,各自为王。旌旗与节度使到处都是。 “山川局我足”因为各地为政,所以百姓出行都受到影响。局,就是出行不畅。“破关客乍来”,破关客是指突破了潼关的吐蕃人。“陡令中原哭。”侵入中原的吐蕃人,烧杀抢掠,让中原百姓苦不堪言。

微信图片_20190126145223.png (26.89 KB, 下载次数: 39)

微信图片_20190126145223.png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状态   [当前离线]

2580#
 楼主| 发表于 北京市 2019-1-26 06:53 | 只看该作者
[color=rgba(62, 62, 62, 0.8)]“蝼蚁从来足溃堤”   蝼蚁是指宫内的宦官。宦官一般出身地下,如蝼蚁一般。但是这些宦官到了皇帝身边,就行龌龊之事,导致朝廷因蝼蚁之穴而溃堤。同时也比喻藩镇割据已足以摧毁唐王朝了。“六宫深锁梦全非”    生活在深宫大院的宫女也能感受到世事的动荡,连个觉也睡不踏实了。暗喻宫妃也知道形势严重。“重门金鼓含兵气”    重门指宫门,金鼓阵阵,随时都会有战争发生。764年十月,仆固怀恩引吐蕃、回纥、党项10万众南下奉天,郭子仪向代宗提出坚守退敌,严阵以待。回纥将士大多和郭子仪并肩战斗过,一起平定过安史之乱,慑于郭的威望,敌军望郭而退。  765年八月,30万蕃兵取长安,仆固中途病死。郭子仪1万多人被困泾阳。郭亲自游说回纥倒戈,吐蕃闻风而退,唐军与回纥随后追杀,取得大胜。“小草滋生口吐啼”,    口土为“吐”字,小草滋生即小草蕃衍,是一个蕃字。   所以金圣叹说:“此象主藩镇跋扈及吐蕃入寇中原。”

微信图片_20190126145328.png (32.22 KB, 下载次数: 44)

微信图片_20190126145328.png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QQ|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中国摩托迷网

GMT, 2024-6-20 06:44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