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据现有文字记载,九龙桥桥长有三个不同数据:约50米、35米、40米。到底哪个数据比较准确?记者在几名垂钓者的协助下,现场丈量出桥长为46米。
九龙桥始建于清乾隆元年(公元1736年),清同治八年(1869年)培修,历经多次大洪水,但除了人为破坏,自然灾害几乎没有对桥身造成什么大的毁损。白砂岩的硬度很差,九龙桥又是平板桥,为什么历经风雨200多年,自然毁坏并不明显呢?这要归功九龙桥的建造者,将民间惯用的3.5米墩跨改成了2.9米礅跨,分散了承受桥面的重量。而九龙桥的每块桥面石板厚度也在45厘米以上,比一般的古桥桥板厚20厘米左右。同时,建造者还在桥墩与桥板之间加装了质地坚硬的树木,挤占了石桥板与桥墩之间可能因风化出现的缝隙。除此以外,建造者还在每个桥墩下游方向,用长条石支撑桥墩,因而九龙桥的抗洪能力比一般的古桥更强。
建桥石碑记载有人一次捐金1000两 为什么叫九龙桥?当地民间有一个传说:古时候郪江里经常有水妖作怪,造成河水泛滥,江上又没有桥,村民往来非常麻烦,于是就到土地庙祈求天上神仙降妖除怪。土地爷上天反映民意后,玉皇大帝就派了九条龙到凡间,降服了妖怪。
从此郪江太平无事,为了纪念这九条为民除害的龙,当地村民就在江上建桥并取名九龙桥。
“九龙桥是清乾隆初年修建的。”唐志应说,1964年以前,九龙桥北岸这边有一座很气派的建桥碑,在建桥功德碑部分,石刻文字上,有一个叫李时光的人排名第一,捐款金额是1000两黄金。可惜后来桥碑被砸烂,桥上的龙头、龙尾也损坏了不少。 几个钓鱼的中年人听唐志应说起关于桥的话题,也告诉记者,他们曾听爷爷辈说起过建桥碑,但李时光应该是捐的1000两白银而不是黄金,1000两黄金在乾隆年间应该是个天文数字,建一座石板平桥,尽管上面有九条石龙,也用不了这么多钱,况且还有其他官员、乡绅捐款。 “看九龙桥,最好的季节是在每年的七八月份。”家住郪江镇斗山村的代先生常年在九龙桥上垂钓,他告诉记者,每年夏季,波涛滚滚的洪水经常把九龙桥淹得只剩下龙头、龙尾露出水面,那时候站在上游方向,就会看到九条龙似乎在逆水奋进,吞水镇江,“九龙逆水拜金阙”那句民谣,应该就是作者在那种场面下写出的。
在九龙桥上细细观察,就会发现,在第五座桥墩的上游方向左侧,凿刻着一把剑,在第七座桥墩的右侧,凿刻着一把刀,其它桥墩上还分别凿刻着仙鹤、喜鹊等飞禽。居住在九龙桥南面万福镇中三村、今年79岁的刘华富大爷说,听已经过世的老人讲,凿刻在九龙桥桥墩上的刀剑、飞禽,跟农村一些老宅门前立的“吞口”寓意差不多,是用来辟邪镇妖,永保太平的。
50多年前当地人在九龙桥下掏出古剑 说起桥墩上的刀剑,今年46岁的代先生说,50多年前,他父亲代永富和同龄好友代明谦等三人在九龙桥下游泳时,意外在水底发现一把只露出一截剑柄的宝剑。起初他们并不知道那是什么,只是出于好奇,想掏出来看个明白,就不断地潜入水底掏,最后掏出来,才发现是一把锈迹斑斑的剑。
代先生曾听他已经去世十多年的父亲讲,当时普通老百姓没有文物保护意识,也没有人说得清楚那是一把什么剑,于是他们三人将剑砍成三截,一人一截。“我父亲拿了剑柄,后来拆建房子,没有注意收藏,已经找不到了。至于代明谦他们两家拿去的剑刃部分还在不在,就不得而知了。”
春秋战国时,郪江镇是诸侯国郪国王城所在地。西汉高祖六年(公元前201年),设置郪县,三国蜀汉设置东广汉郡。郪王城山环水绕,虎踞龙蟠,向来为兵家必争之地和豪杰名流聚会之所。代永富他们在九龙桥桥下掏出的这把古剑,到底属于哪个朝代的产物,因为没有实物考证,就不容易得出结论了。
九龙桥上风景独好这是属于他们的一种乡愁 九龙桥属于三台县、中江县共有,听说中江县拥有四个桥孔,三台县拥有六个桥孔。事实确实如此,在桥南面第四个桥孔上,有两块水泥桥板。
记者问是不是原来的桥板断裂后,用特制的水泥桥板补上去的。刘华富大爷说,上世纪六七十年代,有人将作为县界的石桥板撬开丢到江里去了,同时还将部分桥墩上半部分的龙头、龙尾也推到了江里。后来,两岸村干部又一起特制了水泥桥板,恢复了九龙桥的通行。
“估计那些被人推进江里的龙头、龙尾、桥板还在桥下。”唐志应分析说,九龙桥下水深,夏季虽然波涛滚滚,但水下流速并不大,加之自从他们记事起,桥下从来没有清过淤泥,普通洪水应该不至于冲走这些重达几百斤甚至数千斤的东西。
1993年1月,九龙桥被公布为三台县文物保护单位。虽然与之相邻的九龙公路大桥早就通车了,但从九龙桥上经过的行人还是不少。
“从九龙桥上过,好看风景。”几个从桥上经过的村民这样说。即使目前是寒冷的冬季,郪江处于枯水期,九龙桥和支撑桥墩的长条石大部分都露在了水面上,但在薄雾中显得异常平静的郪江在群山、农舍的陪衬下,的确是一幅难得的风景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