摩托车论坛

搜索
查看: 3555|回复: 2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十年一觉江南梦——苏州甪直古镇

[复制链接]

状态   [当前离线]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山西省 2017-4-1 02:40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2012年12月下旬的一天,我在游览了周庄之后,来到了苏州又一著名的古镇——甪直古镇。  甪直古镇是具有2500年文明历史的江南水乡古镇。位于苏州市东部,西距苏州城区18公里,东距上海58公里,古镇区总面积1.04平方公里,素有"五湖之汀"、"六泽之冲"之称,被费孝通赞为"神州水乡第一镇"。

甪直聚水为镇,总长5.6公里的河道上,留存有宋、元、明、清各式古桥41座。被茅以升称为 "中国古代桥梁博物馆"。古镇内主要街道10条,有古街古巷69条。

甪直自古崇文重教,人才辈出,晚唐诗人陆龟蒙曾长期隐居于此;明代诗人高启、戏曲许自昌等名人雅士云集;罗隐、柳贯、倪瓒、赵孟頫、文征明、沈周、归有光、董其昌、叶圣陶、顾颉刚、郭沫若等名人都曾在甪直寓居、游历。由宋至清,小镇出进士50余人;建国以后,甪直曾"一镇四院士"。

甪直古镇于2001年被评为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2003年被公布为首批中国历史文化名镇,甪直水乡服饰被列为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


很多人不知道这个甪(Lù)字怎么念,这处被社会学家费孝通曾赞誉"神州水乡第一镇"的江南古镇,具有2500年的文明历史。她萌动于春秋,绵延于两汉,繁华于魏晋,勃发于明清。古镇保留了从春秋到清代以来的名胜古迹,居民保留了几百年前生活的意韵、淳朴、宁静和幽雅。 甪直原名为甫里,因镇西有"甫里塘"而得名。后因镇东有直港,通向六处,水流形有如"甪"字,故改名为"甪直"。 甪直是首批中国历史文化名镇之一。水是古镇的灵魂。甪直地处太湖流域,是水分水析、水系水萦、水抱水环的泽国典型,素有"五湖之厅"、"六泽之冲"的美誉。甪直水秀,桥也美。在古镇区5.6公里长的河道上,历史上曾横架着形式多异的江南小桥72座半。有多孔的大石桥、独孔的小石桥。宽敞的拱形桥、狭窄的石板桥,双桥、姐妹桥、钥匙桥、半步桥等。可谓"绿浪东西南北水,红栏七十二半桥"。古镇依水而建,前街后河,人家枕河而眠。漫步古镇,领略小镇风光。观赏古桥驳岸,看看渔船人家,真是别有风韵,让人回味无穷。

没进古镇,远远望去,便见一座牌楼拔地而起,内心莫名多了些激动,近了,不免细细打量;铺地的方石,历经沧桑,依然棱角分明,牌楼呢,斗檐飞翘,气势不凡,宛若游龙,仿佛顷刻间就能腾空而起;中间立柱刻一长联,“古镇远扬名,为存罗汉杨家塑;唐诗晚开照,来拜江湖甫里祠”,背面同样刻一联,取自六一居士的联句,“长桥短桥杨柳人看旗出酒市,前浦后浦荷花鸥送船归钓家“,再三品味,颇觉写尽了江南的风物,意足而不冗繁。
  来不及细想,眼睛很快被身边的景色吸引,好一个迂回曲折的流水回廊,好一个家家枕河听船声的居所!一边是红花绿树,一边是流水轻舟,炊烟腾于野,犬吠深巷中,岂是足不出山林的我能形容的。

  古镇不大,可名气不小,历史悠久,流水送轻舟,上下两千年;有多少风雅名流在这里朝弄扁舟,暮送斜阳,一支钓竿,寄情人生;又有多少绝色娇娃在这里低斟浅唱,曼舞轻歌,一袭羽裳,醉倒江南;单说晚唐诗人陆龟蒙,就相中这块宝地,吟诗作画,遣情娱兴,论道煮茶,纵情山水,一边穿梭于烟雨,一边怀念些宾朋!最终,一抔黄土,盖不住他的锦绣文章,楹联上的“唐诗晚开照”即是指此,小镇也因此多了许些文气,流淌的河水,都是诗家夫子的灵感。

  时间千年更迭,小桥流水里的杨柳风月,也不是千年不变;等那些头带毡帽的朋友满怀希望把一船新米摇过来,巴望卖过好价钱的时候,满河尽是浮沫和横七竖八的杂物。雨水调匀,小虫子也不来做梗,却换不来丰收的喜悦,这些朋友的内心,又如何的失望和愤懑呢?这时候,一袭长衫的青年,瞅着古镇的河水,内心里浩浩汤汤,思考和彷徨之后,终于有了文人的呐喊——《多收了三五斗》。我读这些文字的时候还小,不知道万盛米行在哪里,无法想象这满河流水船挤船的景象,可等我真正直面它的时候,心里却是寂静无声,如同它边上的流水。

  一切都过去了,一切都随流水去了远方,留下的,都是风云变幻后的积淀;历史也好,文化也好,有活力,才会有传承,守着一潭死水,我们还能奢望它千年不涸,晶莹明静?留下的,都应该去思考,如同保圣寺里的那两株古树,叶子年年枯,年年绿,凸现出生命的张力,不能因为其老拙,就怀疑它们的生机;同样,能不能设问一下,如何让它们一直保持旺盛的生命力?再往前眼神,如何让千年古镇凸现生命力,让它保持旺盛的生命力?

  一方酒旗,斜挂巷尾,随风而动,惹人眼球,若能临窗听雨,一边喝酒,一边听细雨轻吟,弄出如烟的景象,该是一幕怎样的情景呢?思考之中,保圣寺的钟声悠然响起。



甪,音同“陆”。甪直名字的来源说法很多。据《甫里志》载:甪直原名为甫里,因镇西有“甫里塘”而得名。后因镇东有直港,通向六处,水流形态酷如“甪”字,故改名“甪直”。又传古代独角神兽“甪端”巡察神州大地路经甪直,见这里是一块风水宝地,因此就长期留了下来。
  甪直是苏州的一个水乡古镇,与苏州古城同龄,是一座具有2500多年历史的古镇,也是首批中国历史文化名镇之一。

  古桥密度世界之最

  水乡古镇河流众多,自然桥梁密布。甪直古镇的桥,密度堪称“世界之最”。

  古城苏州以桥多著名,在《平江图》碑上所标的桥,或说314座,或说359座,但以古城区面积15平方公里计,每平方公里也不到30座桥。而甪直,在不到一平方公里的面积上,曾有72座半古桥之说,目前仍有古桥37座,包括新建的5座共有42座。在江南六大古镇中,甪直的古桥数量最多,密度最高,以桥文化为代表的甪直古镇,简直就是古桥博物馆。

  留存至今的甪直古桥,最早的建于宋代,其次是元代,大部分是经明清两代修复和重建的。

  在甪直,一座桥便是一段历史。

  最古的桥,要数和丰桥了。和丰桥又名中美桥,已有800多年历史,留有宋桥遗韵。

  最小的桥,应是位于保圣寺西院晚唐著名诗人陆龟蒙墓前斗鸭池上的东西垂虹桥。桥宽不足2米,长不过5米,却玲珑剔透,娇小可爱。

  最大的桥,当数镇东的“正阳桥”,是甪直古镇内最高大的单孔石拱桥。

  最美之桥是鸡鸭桥,其拱券由水上和水下部分组成一个整圆。

  双桥在甪直古镇最具特色,也最为常见,镇区共有7处双桥,为其它古镇所莫及。甪直的双桥有着自己独特的名字,称“三步二桥”,走三步就踏上了二座桥,形容二桥相距之近,其中三元桥和金安桥、南昌桥和永福桥最具代表性。

  古镇的桥梁用材和建筑结构,有明显的时代变化。最早为木桥。到了唐代,有木梁、木栏杆的石墩桥,刷以红漆,称“红栏”或画桥。因木材易腐烂,不能经久,所以到北宋时,木桥逐渐被石板桥所代替。后来又因长的石条易折断,南宋时期便发明建造了石拱桥。

  坐在船上,随着船娘有节奏地摇着船,穿过那一座或高或低或旧或新的小桥,似乎在读着一部历史,从古至今,连绵不绝,只是桥上换了人间。

  万盛米行的河埠头

  “万盛米行的河埠头,横七竖八停泊着乡村里出来的敞口船。里面装载的是新米,把船身压得很低,齐着船舷的菜叶和垃圾被白腻的泡沫包围着,一漾一漾的,填没了这只船和那只船之间的空隙……”

  这是叶圣陶先生的小说名篇《多收了三五斗》开头的一段描述。这篇小说曾被选进中学语文教科书,其中描写粜米场景的片段以《粜米》为题,也被选进了小学语文教科书。万盛米行也随之闻名海内外。

  万盛米行的原型便是甪直镇南市的万成恒米行,位于甪直镇南市河的西岸。从甪直南塘港北行进南大桥,或从镇域西侧的田肚江东行过衙门浜桥,就来到万成恒米行的河埠头。这个始于民国初年的老字号店铺,随着上世纪90年代末粮食供应市场化而完成了它的历史使命。

  如今的万盛米行已开发成古镇的一个景点,三开间门面的屋檐下悬挂着“万盛米行”的金字招牌,店铺里面还有收售粮食的柜台,上面挂着“万商云集”的牌子,墙上贴着《多收了三五斗》的全文。坐在临街小河的船上望着万盛米行,仿佛回到了100年前,门前依然守候着带旧毡帽的农民,眼巴巴地看着屋内的算盘先生。

  叶圣陶祖籍虽不是甪直,但曾在这里任教,与甪直结下不解之缘。叶圣陶的《高高的银杏树》就是在甪直执教期间所写,描写的正是甪直的银杏树。叶先生酷爱这里的银杏,按照他的遗愿,去世之后便被葬在保圣寺边四棵银杏树旁。目前镇上一共有7棵银杏树,其中最古老的一棵距今已有1300多年,若秋天到这里来,想必是一片金黄铺地。

  服饰活化石

  在甪直,你总能碰上一些穿着传统服饰的妇女,她们梳髻髻头,扎包头巾,穿拼接衫,束裾裙,着绣花鞋,摇着橹,穿梭在水中桥下。

  甪直镇文体中心主任周民森对这种服饰颇有研究。据他介绍,甪直水乡地区良好的自然地理条件,使人们早在五六千年前就掌握了水稻的种植技术,千百年来,当地一代又一代农村妇女就是在从事稻作农业过程中,创造发展了这种包头、大襟拼接衫、襡裙、襡腰、肚兜、衩裆裤、卷膀、绣花鞋等独特的甪直水乡妇女服饰。“该服饰主要分布在以甪直为中心的360平方公里的水乡地区,而甪直镇的妇女服饰颜色更鲜艳,拼接面积更大,堪称代表。”南京博物院原民族部魏采苹、屠思华等专家于1983年以来对江南水乡吴地稻作生产地区的民俗服饰作了调查。研究认为,苏州甪直水乡妇女服饰是汉民族服饰的杰出代表,是吴地具有典型性和代表性的劳动人民服饰,至今已有几千年历史,文化内涵极其丰富,堪称是当地服饰文化的活化石。

  如果翻开苏州地图,将水乡妇女服饰的分布点一一标注,不难发现:以甪直为中心,北面有胜浦、唯亭、正仪,南面有车坊等,这一带正是水乡妇女服饰盛行区。其中甪直、胜浦、车坊这三地尤甚,这几处的服饰非常相似,风格最突出,做工也最细致,被周民森称为水乡妇女服饰的“金三角区”。

  “你看,从最典型的包头来看,包头巾的颜色也会根据佩戴者年龄的不同而有所变化,并搭配着色彩丰富的流苏;从服饰整体色彩来看,甪直妇女服饰的颜色最花哨、拼接元素最繁多;穿腰襡腰这种极其体现工艺水平的配饰也是仅在甪直有体现。”周民森说,为了顺应稻作农业的需要,甪直人还创造了拼接拆卸技艺,而为了丰富日常生活的审美情趣,突出了民间服饰显俏的视觉艺术。特别是“白色”的运用,使服饰色彩深中有淡,淡里有俏,俏中有艳。再加上拼接、滚边、纽绊、带饰和绣花等工艺的巧妙应用,堪称一绝。

  如今,甪直的水乡服饰已经超越了最初的意义,演变成一种民俗文化,被列为中国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已成为诠释甪直水乡特色和水乡文化的重要符号。现在遍布甪直的水乡服饰打连厢队约有千余人,身穿水乡妇女服饰的挑花篮队、打连厢队随处可见,成为甪直水乡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本报记者 王伟健
《 人民日报海外版 》( 2015年01月10日   第 07 版)


水多、桥多、是甪直镇的另一个特色。甪直历来享有江南"桥都"的美称,一平方公里的古镇区原有宋、 元、明、清时代的石拱桥72座半,现存41座,造型各异、各具特色,古色古香。有多孔的大石桥、独孔的小石桥、宽敞的拱形桥、狭窄的平顶桥,也有装饰性很强的双桥、左右相邻的姊妹桥和方便镇民的平桥,其中两桥相连成直角的双桥有5处。很多有识之士都感慨的说,看了甪直,实际就等于参观了一个古代桥梁的博物馆,其桥梁的密度,远超过意大利的水城--威尼斯。 古银杏又是甪直古老的象征之一。这不仅是甪直这个历史文化名镇古老的标志,而且为甪直的景色添彩增辉。镇上有银杏树7棵,其中在保圣寺四周有4棵,最大的一棵据今已1300年树龄,高度50米,树身三位男子也围不住,她虽历经千年风霜,但仍能挺拔、健壮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状态   [当前离线]

沙发
 楼主| 发表于 山西省 2017-4-1 02:41 | 只看该作者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状态   [当前离线]

板凳
发表于 黑龙江省 2017-4-2 00:13 | 只看该作者
错过了,12年我也去过苏州,不知道有此古镇。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新帖

QQ|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中国摩托迷网

GMT, 2024-6-16 18:25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