摩托车论坛

搜索
查看: 3196|回复: 3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十年一觉江南梦——苏州同里古镇(二)

[复制链接]

状态   [当前离线]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山西省 2017-3-28 03:07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同里是苏州吴江的著名的古镇,三桥是同里最为重要的景点之一。2012年的12月下旬,我来到了同里,在三桥漫步,欣赏这江南水乡的小桥流水的景色。

三桥是指太平桥、吉利桥和长庆桥。太平桥,跨于东柳、漆字两圩。桥为梁式,小巧玲珑,桥上有联一副,曰:"永济南北太平路,落成嘉庆廿三年。

吉利桥跨漆字、两圩,处太平桥、长庆桥中间。桥型为拱形桥,桥之南北两侧都有桥联,南侧一联曰:浅渚波光云影,小桥流水江村。北侧一联曰:"吉利桥横形半月,太平桥峙映双虹。站在吉利桥北,环顾三桥,河水明净如镜,小桥如飞虹卧波,波光桥影,美不胜收。

长庆桥,俗名谢家桥,跨东柳、两圩,旧名福建桥,又称广利桥。桥上有桥联一副,曰:公解囊金成利济,好留柱石待标题。桥联表明建桥者义结同心,为民造桥,功在当代,利在千秋。

三桥呈"品"字型,跨于三河交汇处,自然形成环行街道 。沿河青石驳岸,岸边和欢、女贞临波倒映,两岸筑有花石栏,河中船来船去,双双对对;桥上人来人往,笑语荡漾。水木清华,秀色可餐,人在其中至虑尽消,这里已成为古镇一道独特的风景。

同里人喜欢"走三桥"。每逢婚嫁喜庆,在欢快的鼓乐鞭炮声中,喜气洋洋绕行三桥,口中长长念一声"太平吉利长庆"!沿街居名纷纷出户观望,上街道喜祝贺;凡逢老人六十六岁生日,午餐后必定也去"走三桥",以图吉利。"走三桥"的习俗,形成何年难以查考,但三桥在同里人的心中,象征着吉祥和幸福。



三桥”似乎已经是同里的招牌了。
三座桥已经在这条小河上站了几百年了。两座是拱桥,一座是石板桥,桥身上布满了青苔,一些草儿也钻进石头逢里面安家,但是,同样是桥,却能感受出不一样的情趣来。西边的两座最为花枝招展,犹如新婚妇女,雕花的栏杆上有几个石狮子头,狮眼对着湖面,湖水波光粼粼,映得狮眼仿佛真的一样,湖边的杨柳吹到桥前,仿佛在为桥化妆。东边那座石板桥就不一样,它短小、精干,不像其它那两座那么华丽,就如一个乡下的妇女,就是说话滔滔不绝,桥洞大得可以通过两条船。三桥遥相呼应,让人觉得妙趣横生。

那里的商人最为精明,也最会拉客。他们利用“三桥”来帮助自己的生意。一大早,他们就把店门打开了,并且拉开了门楣上的布,上有一块匾。虽然店不一样,但匾上的字清一色都是“三桥X店”。一见顾客来了,赶忙迎了上去,扯着嗓子吆喝着。“‘三桥’臭豆腐,真是那个好吃哎!一元一串!”“格里(方言)是‘三桥’古玩店,不看白不看,不买白不买!”总而言之,吆喝声五花八门,还有调儿呢!为了找生意,他们甚至会连拉带哄地把顾客送进店里。所以“三桥”边显得分外热闹。

当然,最稀奇的还是同里特有的“游桥”式婚礼。办好中午的喜酒,新郎、新娘就来到“三桥”前,坐在轿子上,被轿夫抬着“游桥”,新郎戴着大红花,新娘戴着头饰,在人群中显得格外显眼,不仅要坐轿子,还要徒步“游桥”。新郎新娘手牵着手,互相搀扶着,开始一步一步小心翼翼地  走着。直到三座桥走完,才算完成“游桥”。一些讲究的人家没过一座桥就方一条鞭炮,据说,一旦游好了“三桥”,就说明夫妻俩就会白头偕老、幸福安康。

“三桥”已经融入了同里人的生活,如果没有了“三桥”,同里就会暗淡了许多。


同里,我在这里等你
朱云乔 2015-08-25 10:45

江南水乡的宁静,成为多少人梦中的世外桃源。这里是清代词人纳兰性德口中的“江南好”,是他心心念念的灵魂所在。我们无法像纳兰一样,在自家的宅院中修建一座渌水亭,复制一片“江南”,只能背上背包,踏上这片山水,找一个安静的角落,静静地等,等一个人,等一段情。
与其说是来到一座江南小镇,不如说是登上了一座江南小岛。五条湖泊将同里完美地包裹在中央,四面环水的小镇,如同在水中镶嵌了一颗翠绿的明珠,还未进入,一种隔绝于尘世的古朴之感,就已油然而生。
踏上同里的青石板,另一种江南水乡的气息扑面而来,一种迷人的韵律,被这座古镇完好地收藏。同里的美,并非摄人心魄,而是沁人心脾。它不会让你第一眼就为之惊叹,却会在游走之后,为自己没有错过这里而感到庆幸。
初闻同里,很难想到这样一个名字与江南小镇相匹配,后来才得知,最初的同里,叫做“富土”,到了唐代,因觉得这个名字俗气,改成了“铜里”。到了宋代,又将“富土”两个字上下叠加,去掉一点,改称“同里”。同里,我在这里等你,值得收藏

人们喜欢将同里与水城威尼斯相媲美,直到看到“家家临水,户户通舟”的景象,才终于印证,这里无愧于“东方小威尼斯”的美誉。
来到江南,就是为了告别人群的熙攘,体会一方宁静。因为同里已经成为文物保护一级的古镇,因此,景点与民区就被做出了绝对的区隔。
一直为城市中的喧哗所困,进入同里的一瞬,一直禁锢在心中的枷锁仿佛瞬间卸下。这里平和的空气似乎从千年之前就开始汇聚,历尽朝代更迭,从未消散。
细长的巷弄,为同里增添了一曲浪漫的音符。有些巷弄横亘在南北两岸,背水而进,迎水而出,无需张开双臂,就能同时抚摸到巷弄两侧的砖墙。墙上的每一个纹路,都是岁月的无声的记载,侧耳倾听,似乎可以听它讲解一段繁华的盛唐。
狭窄的小巷,只能供一人行走,当地人喜欢将它称为“一人弄”,试想一对风华正茂的男女,从巷弄的两头进入,由古到今,这里会发生多少浪漫的邂逅。

来到同里,就无需刻意安排行程,要的就是那份随意漫游的惬意。在巷弄里密布的人家,从未因出行感到过困扰,穿过弄堂,即可走上河桥,或是横穿圩头,直接从河的一岸走向另一岸。
         蜿蜒的小巷,更体现出江南的安逸与随性。同里人从不强求将每条小巷修建出笔直的姿态,曲巷通幽,更让人感受到江南人绵柔的个性。
行走在小巷中,脚下发出的“哐哐”声响,让我不由得停下脚步,寻找声响的来源。地面上铺就的石条,竟然是空心制成,当初的修建者故意采用不规则的形状铺排,每一块石条中间,留下或大或小的空隙,当行人走在上面,仿佛踏出了同里专属的音符,空灵的声响,演奏出千年之前就已谱写好的乐章。
     同里的巷弄与桥,仿佛一对天生的伴侣,从巷弄中走出的人,无一例外地被横跨河上的石桥接纳。小镇中的人历经世代繁衍,河上的石桥也绵延出“子嗣”。长庆桥、太平桥、吉利桥是同里最著名的三座石桥,由明代到现代,跨于三河交汇,形成了“品”字形的独特景观。
撑一把纸伞驻足桥上,看桥下波光潋滟,岸边古树迎风摇曳,水面上或是精雕细琢或是粗糙捆绑而成的小舟不时漂浮而过,传上摇橹的船夫,摇出吱吱嘎嘎的桨声,一摇就是一生。
“    三桥”承载了同里人一生的美好渴望,从满月,到结婚,再到六十大寿,一定要到“三桥”兜上一圈,一面走,口中一面念念有词:“走过太平桥,一年四季身体好;走过吉利桥,生意兴隆步步高;走过长庆桥,青春长驻永不老。”
    由古到今,“三桥”每日观赏着小舟在波心桨声中荡漾,记录着同里的历史和变迁。碧水倒映古桥,绿树藏着娇影,让我忍不住想要到桥下体验一次水上泛舟之乐。
    摇橹的老者无比善谈,一路上,用带着节奏感的江南口音,讲解着同里几十年来的变迁。二十分钟的短暂行程,却从他的口中了解到了同里的千年之前。
    如果不到退思园,则不能堪称到过同里。这里的园主任兰生是一位从朝中隐退的官员,被弹劾落职之后,来到同里所建。之所以取名“退思”,是因为摘自《左传》中“进思尽忠,退思补过”之意。曾经的园主在用“退思”二字向世人宣称自己的退隐之心。
     然而,细看之间,才发现匾额上的“退”字少了一个点,这并非失误,而是有意为之。虽然园主已经隐退,却仍不退心,数年之后,终将重返仕途。
          既是隐居,就意味着低调。园主在建园时,并未考虑园林的气势,却处处体现出诗意与神韵,在清淡与朴素中,显露出典雅。身处园林之中,每一转眼,即能收获一道完美的景致。人工修建的园林中,却蕴含着太多的自然,无需装饰与点缀,那份古朴与纯真,足以值得世人为之动容。
     园林凝聚了苏州江南的精华,与苏州的大多园林相比,退思园都显得极其精巧。因为同里独特的地势,园中的建筑大多贴水而建,亭台楼阁、廊坊桥榭,处处彰显出布局的巧妙。如果将园林比做江南女子,退思园则是江南的小家碧玉,在同里这片水地,勾勒出一幅淡淡的江南水墨。
      红色的画舫在水面上画出美好的波浪,在一派静谧之景中,点缀一抹动态的美好。一花一草、一瓦一石,都是江南人天性中对生活的热爱,石子的摆放黑白有别,雨水渗透入石缝,滋养出蓬勃的小草,所谓生活情趣,想必就是这种景象。
    这样一处退思之地,的确可以让人远离功名利禄和尘世的喧嚣,当人生中无需为俗世焦躁,只剩下看景、聊天、喝茶,安逸也就随之而来。
      我闭上眼睛,听着风吹耳畔,园林中的枝叶沙沙作响,闭上眼睛,想象自己就是古时的一位闺秀,在院中静静踱步,阳光撒在静静的水面,周身温暖,看墙上爬满爬山虎,耳边仿佛传来小丫鬟们银铃般的嬉笑声。
      大家闺秀与翩翩书生之间的爱情故事,让同里的景致变得鲜活。珍珠塔,就是这样一处浪漫的所在。
     所谓珍珠塔,其实并不是塔,而是一处官宦人家的住宅。门口正中的匾额上,“清朝侍御”四个大字,彰显着主人显赫的身份。走进珍珠塔的亭台楼榭,就仿佛走进了一曲温润悦耳的苏州评弹,在这里,可以体会江南女子翠娥对书生方卿那份柔情与爱恋。
     相传,书生方卿的家族世代为官,却因一次弹劾,满门炒封流贬。落魄的方卿不远千里投奔姑母,可势力的姑母不仅毫无怜悯,反而冷言讥讽:如果方卿能够做得高官,就愿头顶香盘,跪地相迎。
羞愤难当的方卿,遇到了善良的表姐翠娥。翠娥假借着为方卿赠送点心的机会,将珍珠塔藏于食盒之中相赠,姑爹也愿意将女儿许配给方卿。可惜,方卿在赶考路上遭遇歹徒,珍珠塔被劫,得知方卿遇险,翠娥一病不起。还是父亲伪造了方卿的书信来抚慰女儿。三年之后,方卿果然高中状元,与翠娥喜结连理。姑母终于自食其果,顶着香盘跪地迎接。
       我依然在唯美的爱情故事中徜徉,每走几步,便能看到一间茶馆。水是同里的命脉,正因为水的衬托,才让小镇如此清新脱俗。也许正因为水的包裹,同里人对水有着无比亲切的感情,饮茶,便是这份热爱最好的表达方式。
      为了取水方便,同里的茶楼大多临水而建。站在同里最出名的南园茶社门口,看着古老的砖墙,清代的木雕大门,仿佛鼻尖闻到的阵阵茶香,也源自百年之前。坐在临窗的茶座上,向远处的水面眺望,一艘艘小船往来穿梭,在一片静谧的小镇中点缀出唯一的一抹繁忙。
    从清晨开始,同里的茶社就已经门庭若市,每当渔船靠岸,老虎灶中热气腾腾的茶水就已经煮好,茶客们相约在茶楼相聚,喝茶、聊天、抽水烟、吃点心,可谓“两头茶水,当中湖水”。雅兴来时,再听上几段江南小曲,此刻的人生,堪称圆满。
    走出茶社,踏上同里的老街,建于明清年间的街道,密布着高墙深院的住宅,让整条老街显得更加古朴而神秘。夜色降临,古色古香的店铺门口,亮起了阵阵霓虹。这丝毫无损于老街的古老韵味,反而镶上了一道绚烂的金边。
    行走在同里,独步清幽,情景交融的山与水,人与街,都让人忘情。走进这片清幽之中,整颗心都浸透在清新与安谧之中,同里的水涤荡了生活中的烦扰,所有心结在此解脱。同里就像一位多情的姑娘。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状态   [当前离线]

沙发
 楼主| 发表于 山西省 2017-3-28 03:08 | 只看该作者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状态   [当前离线]

板凳
发表于 广东省 2017-3-28 12:28 | 只看该作者
路过帮顶!!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状态   [当前离线]

地板
发表于 广东省 2017-3-28 16:31 | 只看该作者
又见大作,路过帮顶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新帖

QQ|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中国摩托迷网

GMT, 2024-6-21 06:29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