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1980年代的車款大致介紹完了,有不到5款的車沒介紹到,日後補上
1980年代自動變速踏板車大致上主流車款是50cc的
目前網路上論調50cc日系車款設計水準是分三個世代
第一代
無座墊下置物箱,馬力3-4匹等級的,CVT或行星齒輪變速的,約1985年前的車款
第二代
無座墊下置物箱,馬力4-6匹等級的,約1985-1988年車款
第三代
有座墊下置物箱,有的甚至配備免加水電瓶
到了第三世代,動力快達日本法規上限7.2PS.也有座墊下置物箱.基本上已經跟1990年代車款一樣,只差油壓前避震器沒有普及化而已
在用途方面
原本是通勤用途,到後來出現旅行車(名流150),跑車(兜風,凌風...)
至於越野車款要到1990年代初才出現(PGO 的HOT 50)
非50cc踏板中,比較特別的是光陽的名流100,1980年代初生產到1993年左右,它雖然是行星齒輪變速車款,但四衝程發動機耐用和較二衝程發動機省油的特色,讓該款車變長青車款.
汽缸材料上:
這些車款的,整體而言,都還是傳統的鑄鐵汽缸,當時唯一有特殊材料汽缸的只有三陽,但它只有用在野狼125車款上
車廠方面,日系車廠幾乎只剩四大家,三陽,光陽,台灣山葉,及1990年整合的台鈴工業
那十年不只是車款,連廠商的變化可說蠻大的
其中三陽工業算是最大的贏家,靠著達可達,領導車系,市佔率還是第一,除此之外,該公司在1980年代下半年的汽車業
靠著本田的3-4代喜美(CIVIC)車款,也賺了不少
光陽工業靠著新生代50,豪美50,名流80/100/150車款,還有跑車款的"王牌135",太子款的"豪爽135"居於第二
萬山工業開創自動變速踏板車的時代,但後繼無力而倒閉,而KHS功學社非嫡系車廠反而整合萬山設備變成台灣山葉.在1980後半,靠著"兜風50",跑車的"追風135"(跑車款的銷售冠軍),也佔了一片天
SUZUKI車系的車向來馬力都不小,外型也不差,但
石橋工業這十年大概只有天箭50銷量最大,歐風50/100賣的還可以,跑車的RG50叫好不叫座
台灣鈴木工業更慘,積極引進日本最新車款(新潮流50,幻象29),卻始終沒有受到消費者歡迎
最後在1990年被石橋併購
比雅久(PGO)在1980年代初期,靠著歐式踏板車跟台灣偉士牌搶奪歐式手動變速踏板車市場,1983-1985年日系踏板車開始當道的時代下,於1985年轉型生產日系踏板車,辛苦的經營著
踏板車的始祖,台灣偉士牌,市佔率變的很低,勉強於1989年推出歐式自動變速踏板車,也算辛苦的經營著
到1990年,據當時雜誌所述,踏板車在台灣的市佔率已超過40%,跨騎車慢慢的退出通勤代步車的市場
[ Last edited by hx135cb750 on 2013-1-16 at 12:47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