摩托车论坛

搜索
查看: 5624|回复: 14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赛道淬炼的代步车,可变气门ABS一应俱全!

[复制链接]

状态   [当前离线]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浙江省 2018-10-24 02:51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从牛摩网转的,,看了这个车,我觉得国产车厂都可以去死了,,你们就是个比烂的企业。

发动机成本与同排量的发动机相比,只会差个几十块,这是VVA成本如此便宜吗?


90年代起我们的社会环境开始歧视摩托车,而同时期轻便摩托车却成为了代步用的热潮。近年来轻便摩托车更成为日本车厂重要的收入来源,尤其是作为出口的小排量车型,发布会上都会邀请旗下顶级Motogp车手参加。今年的2018新款NVX 155发布会上,MOTOGP最有影响力车手罗西就前来助阵。
要说弯梁车,最有名的非本田SUPER CBU“幼兽”莫属,此车乃是弯梁车的鼻祖,轻便省油好维护,买菜代步良品!80、90年代,北京刚富起来的一拨人就是骑着幼兽去谈生意,后来的各种125都不能像幼兽一样证明“我是北京最早挣大钱的人”!
而当时的弯梁车大多采用2冲引擎,排气量普遍在125cc以下,之后因为环保才转用4冲引擎。操作方面,弯梁车既有全手动转档,也有半自动(没有手部离合器,只需脚踏转档),并且使用链条传动;大约在2000年,全自动版的弯梁车开始出现,以2002年面世的YAMAHA NOUVO为例,便是其中一款配置四冲单缸引擎、CVT无段变速及皮带传动的全自动弯梁车,此车更弃用传统类似手波车的脚踏,改用与绵羊相近的踏板。
此车在不同国家出售采用不同名字,例如在越南及马来西亚称为NVX 155,在菲律宾及泰国等称为AEROX 155。从外型来说,YAMAHA NVX 155属于新一代弯梁车,车头、车身及轮胎的比例看起来比上一代的弯梁车坚固,外型设计更跑车化,但整体设计有点像弯梁车与跑羊的混合体。
NVX 155的座高达到791mm,这数字对代步车来说十分高,一米八的骑士都会有所顾忌。可是骑上车辆后却远比预期低矮,双脚更可轻松着地,毕竟NVX 155专攻东南亚市场,厂方怎会弄出吓怕人的座高呢!
其次NVX 155只有118kg干重,比同级排气量的绵羊轻10-15kg不等,因此左右摆动车辆的时候,立即感受到那股轻盈感,而5.8寸的LCD仪表可在任何环境下显示清晰的行车资讯,包括电压、车速及转数等等,图案设计亦见心思,当转数超过6,000rpmh后,仪表右方便会亮起VVA图案,表示Variable Valve Actuation(VVA)可变汽门已由标准凸轮转用高角度凸轮。
在如此平价的车型上都会搭载高技术配置,虽然不是什么黑科技,但是国内市场上却是奢望。普遍百姓会觉得,摩托车只值几千块,再好的东西太贵了也不值得买。而且此车虽然只有155cc,但是却依然配备有ABS系统,安全性能高出“一脚踹”不知道哪里去了。
可变气门技术是这车的亮点,其实这个技术也没有多高科技,就是使用两个不同扬程的凸轮来驱动气门。主要目的是让发动机更好的适应不同工况,一来更加省油,二来在高低转速时都有更好的动力表现。虽然在小排量发动机上效果不如大排发动机明显,但是海外市场上却更重视产品力与技术更新,发动机成本与同排量的发动机相比,只会差个几十块,但是却有更好的性能。
NVX 155的引擎融入Blue Core理念,这是YAMAHA参与Motogp的成果,优点是高燃烧效能、马力流失低、高散热效能及省油。这点在使用相同引擎的NMAX 155身上可验证,有实际测试表明NMAX 155可以1升汽油行驶约40km,相当省油,估计NVX 155的省油程度相差不远。但由于NVX 155的油缸容量只有4.6升,因此续航里程也没有很乐观。
实用性是轻便摩托车型最重要的优势,踏板也好弯梁也好,都是为了照顾日常使用而存在。座位下储物空间为25L,虽然不是巨大的空间,但是造型设计的规整,刚好可放入标准的全罩头盔及其他杂物。
NVX 155的马力及扭力分别是15ps马力及1.44kg-m扭力,数字与相同排气量的绵羊看齐,再者NVX 155的重量很轻,使引擎负担更低。即使NVX 155的起步反应不算凌厉,但起步后不久至尾段却可以做到一气呵成的加速表现,低、中或高转缩油后再俾油都有敏捷的加速力,在市区超车更方便,相信是VVA可变汽门正在发功。
而这台引擎即使在80-90km/h行驶表现相当轻松,加速时的震荡轻微,加速反应流畅,即使转数超过6,000rpm,但畅顺的加速力让骑士难以察觉VVA可变汽门已转用高角度凸轮,以一台能够兼顾低、中及高转的代步车来说,她的行驶表现相当称职。
禁限摩不能阻挡我们喜欢摩托车,大排机车可以更好享受风和自由,所以我们还经常能见到。但是那些只能靠两轮赖以生存的人们,却享受不到这些轻便车型的实惠,只能被无良电动车商家压榨。希望这些实惠的小车能越来越多的方便到我们的生活,也希望国内的摩托车环境越来越好。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状态   [当前离线]

沙发
发表于 广东省 2018-10-24 03:10 来自手机 | 只看该作者
首先得扭转人们觉得一万五六甚至两万买个125是sb的想法,一些好的进口小排量车才能进来。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状态   [当前离线]

板凳
 楼主| 发表于 浙江省 2018-10-24 03:18 | 只看该作者
丰田世纪 发表于 2018-10-24 11:10
首先得扭转人们觉得一万五六甚至两万买个125是sb的想法,一些好的进口小排量车才能进来。

进口主要是被睡的问题,,不是车价的问题。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状态   [当前离线]

地板
发表于 福建省 2018-10-24 03:27 来自手机 | 只看该作者
好车!雅马哈所出,必为精品。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状态   [当前离线]

5#
发表于 黑龙江省 2018-10-24 03:33 | 只看该作者
那么问题来了,这车进国内卖多少钱呢?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状态   [当前离线]

6#
发表于 湖北省 2018-10-24 06:01 来自手机 | 只看该作者
楼主跪舔!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状态   [当前离线]

7#
发表于 湖南省 2018-10-24 06:27 来自手机 | 只看该作者
楼主买买买!!!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状态   [当前离线]

8#
 楼主| 发表于 浙江省 2018-10-25 01:56 | 只看该作者
发工资 发表于 2018-10-24 11:33
那么问题来了,这车进国内卖多少钱呢?

如果大贸应该低于2W,,要是小贸至少和2.5W,,虽说东盟是0关税,,还有上牌的问题,各种检测、各种认证,,反正各种部门都得上来撸一把。这些也得靠量来分摊。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状态   [当前离线]

9#
发表于 广东省 2018-10-25 02:47 来自手机 | 只看该作者
成本相差几十块钱?开玩笑呢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状态   [当前离线]

10#
 楼主| 发表于 浙江省 2018-10-25 02:50 | 只看该作者
追风千里 发表于 2018-10-25 10:47
成本相差几十块钱?开玩笑呢

我觉得说的可能是制造成本,,可还有研发专利都没算。

中国车厂应该都没有这东西。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状态   [当前离线]

11#
发表于 广东省 2018-10-25 02:53 来自手机 | 只看该作者
huangll 发表于 2018-10-25 10:50
我觉得说的可能是制造成本,,可还有研发专利都没算。

中国车厂应该都没有这东西。

这种可变气门技术早就在国产汽车上用了很久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状态   [当前离线]

12#
发表于 广东省 2018-10-25 02:59 来自手机 | 只看该作者
几十块钱?单单控制器就完全不够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状态   [当前离线]

13#
 楼主| 发表于 浙江省 2018-10-25 03:08 | 只看该作者
追风千里 发表于 2018-10-25 10:53
这种可变气门技术早就在国产汽车上用了很久了

现在国产汽车差不多以经追上国际水平了,,摩托车被各种限制,,没办法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状态   [当前离线]

14#
发表于 黑龙江省 2018-10-25 09:47 | 只看该作者
huangll 发表于 2018-10-25 11:08
现在国产汽车差不多以经追上国际水平了,,摩托车被各种限制,,没办法了。

发动机+变速箱还差的多。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状态   [当前离线]

15#
发表于 广东省 2018-10-25 14:57 来自手机 | 只看该作者
huangll 发表于 2018-10-24 11:18
进口主要是被睡的问题,,不是车价的问题。

nvx155水都两万了,当然是值这个钱的,不过车价是车价,观念是观念,观念不改变,,销量怎么上的去?绝大多数一般人是不懂什么可变气门,x期电喷,听到雅马哈 155排量却要 2w元都敬而远之了吧,商家可不是做慈善的,一台走量取向的车不可能靠小部分懂车的人那点销量撑起来,CBR300R的遭遇大家也看到(当然300R自身也有问题),tmax530,vespa另说,一个是象征性旗舰一个是奢侈品。这个道理可以套用于劲战,劲豪,airblade,这类精品小排量车身上。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新帖

QQ|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中国摩托迷网

GMT, 2024-6-6 13:50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