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9#

楼主 |
发表于 北京市 2017-7-22 06:40
|
只看该作者
相比资料信息,我更体会跑市场的时光,在还没有调到江苏之前,我驻上海工厂从事了半年的市场服务,驻厂也有一个工作组,经常轮换,一般维持在四五个人左右,根据工作量的多少而定。当时大家都希望能跑市场,因为有补助,同时有新鲜感,套用现在的俗话就是可以出去看看。而我属比较幸运的,当时华东六省一市的市场全部交给我跑。印象最深的当属99年的五六月分吧,去了合肥市场。当时的办事处在合肥的荣事达大道,也是在那一次,我才知道合肥分肥东肥西,更惊奇的是在办事处有个同事跟我同名,真是太巧,巧的东西还有很多,与我一同驻上海维修组的一个老乡居然与我同年同月同日生,但人的性格和后来的人生命运却截然不同。继续合肥,当时的合肥城市建设感觉不到什么美感,这与我六年后去南宁区别太大,我的工作就是跟随办事处的人员负责发动机问题的故障资讯和具体故障的排查,很简单的,做过类似工作的同行都知道,主要就是换机油。而我在这次服务有了一次全新的体验,办事处反应用户新买的车发动机发热,售后人员维修了很多次都没搞定。我作为工厂的代表,作为终结者登场,于是一路过滁州到天长,后来驻高邮之后,才看明白天长其实与高邮交界,一个在高邮湖的东面,一个在西面,也是有缘。我要说的是在天长商家那里,我骑上故障车试车,结果忘了回车行的路,第一次去一个陌生的城市,怪我太鲁莽,出发时只问了是否有交警查车,在得到无人查时就飚了出去,还好,天长是个县级市,不大,兜兜转转个把小时后还是找了回去,当时车行的人有点急了,不过问题是解决了,要更换发动机,在我写给工厂的报告里,我明确发动机主副轴的轴承磨损箱体导致发热,必须开箱,更换箱体,这属于大修,作为新车,只能更换发动机,作为权威的结论,办事处和工厂都认可我的方案,经销商和用户也放心了。也是在这次市场才知道安徽有个亳州读“bo”。
说到市场的事,武义之行印象深刻,大概是2000年年中,在高邮时,我协助另一个同事去武义处理故障机,这个人就是上文提到的与我同年同月同日生的曾帅哥,曾帅哥典型的湘人性格,有想法伴得蛮,还是在上海驻厂的时候,与一江西的同事因为工作上的一点小事,两人拿起铁锤就要干架,虽然被我劝阻,但曾帅哥那个气场真不是一个牛字了得。继续武义,当时新大洲也很多OEM形式的分厂,武义是组装整车,发动机由我们提供,在去之前,我们听说武义有座千年古桥,而我们出发之时,下了几天的大雨,当我们达到该地之后,桥被冲跨了,也是遗憾。此次出行真正的乐趣在火车上,那时还没有开通高铁,我们从上海坐到温州的旅游专列,在当时是最好的列车,座位都一个方向,全是软座,最主要的是我们在上车前炒了几斤田螺,买了几瓶啤酒和几根黄瓜,旅途上就慢慢享用这些美食,也是在那次才知道黄瓜在夏天当旅行水果是非常爽的一件事,我很赞赏曾帅哥的想法,因为这都是他的提议。这趟旅行最大的悲剧就是让当时与我们同车那帮人口水忍了又忍,想想也是折磨,在此补充一句,对不住了各位旅客。武义也是一个县级市,不过小商品很发达,还有一个火车站,我们去的时候很多人在沿着站前的两米来高的踏步用摩托车刷杂。具体的工作内容处理起来其实很轻松,而更让我回味的是,武义工厂在后来撤退时的情景,2002年,随着本田与新大洲的正式合作,所有OEM形式的工厂全部退出,武义当时的撤退堪称神出鬼没,曾帅哥亲历了此事,在撤退的前两天还是一派热火朝天的工作场面,两天后几乎一个螺钉都看不到了,偌大一个工厂,每月几千辆车的产量,这动作真够神速,曾帅哥说撤退的前一天晚上,来了很多大货车,连夜把所有东西都转走了,也许是牵扯到经济利益的问题,也许是涉及地方保护的困难,公司才出此下策,想在回想,做什么都不容易,老板要管理和发展这么大的公司,不是一般人能搞得定,话说新大洲最开始是从济南轻骑几个搞销售的人投资500万在海南桂林洋开始发展起来。而在当时成了国内最知名的企业,实属不易。我在97年进入该厂时,产销量年年翻番。新大洲当时也招揽了很多优秀的人才,我接触的就有好几位清华的高材生。不扯远了,后来在高邮撤退的时候,我们没有面临武义这么大的压力,可以说是很普通很寻常的一次撤退。
东阳是我去浙江的第二站,它归属金华地区,说到横店,肯定很多人都知道,东阳就是横店的领导,当时我对横店却知之甚少,直到14年我去用永康才真正去横店走了一趟。2003年我作为“特邀嘉宾”跟随销售公司杭州办事处的人到了东阳,当时我已调回上海在发动机品技部任职,类似活动当然少不了我,一行二十来人乘大巴抵达,办事处的人热情接待,当天在东阳吃鸭堡,高邮的鸭很有名,但两地的做法不一样,味道也完全不同,现在我已无法说的清楚,但当时就是觉得好吃,我们人多,要了好几个堡,反正坐了一长条,有点像少数名族吃长桌饭,那场面壮观,那感觉也特爽。除了堡就是当地的牛人,我们的经销商有三兄弟,老大卖汽车,老三卖摩托车,老二搞设计,老大的车行建筑就是老二设计的,说是市场服务,主要在看老大的车行,办事处的人介绍,这三兄弟的父母天天在国外飞,那时才本世纪初,这么有钱,真是不得了啊,浙江人经商都是一把好手,有时想想自己目前的处境,都不好意思来夸这些成功人士。
工作是我们人生经历的纽带,具体要谈却很枯燥,国人都很恨日本人,而我接触和了解的情况,至少在工作上,在企业管理,我很佩服日本人,下面具体谈谈工作。
2002年上海新大洲本田公司成立,新大洲的销售网点当时全国达五千多个,发展太快,风险也大,经营成本也高,而本田以技术质量取胜,两相结合堪称完美。日方占资49%,中方赵总老大,日方在各机构派驻高管,待遇也非常之好,每人配一专职司机,全部入住上海五星酒店,一下班就换便装,清一色的本田雅阁,听说工资每月好几万,每天看着他们的车来车往,除了羡慕早忘了恨。
日本人工作看似磨叽,实则非常细致,上班过程中,非常认真,有两个实例,我2003年在品技室带班负责巡检工作,巡检是个什么玩意,在日方未进来之前,估计无人知晓。它是一个工作现在的品质控制过程,一台发动机在组装的整个过程,品管人员必须全程参与跟踪记录改进,每时每刻,每个岗位,都设定有标准的操作流程,全部挂牌文字表述,标准化运行,目的就是让每一个新人旧人,大人小孩,专人杂人,只要认识字就知道怎么做。这相对我们各行各业的大概或许可能像猜迷一样的工作方式不知要强多少倍。我们总叫嚣要干掉日本外国人,可我们拿什么干,醒醒吧,哎,扯远了。我们严格按照日本的要求操作,每天上班就是盯着所有操作员按要求执行,每天要把所有问题汇总上报,第二天一早开会研究分析改进。这些工作看似繁琐,其实只要坚持下去,效果出奇的好,有一款从日本引进的GY50发动机,组装完成后根本不用调试,直接装车,然后全部返销日本,牛吧。第二个实例,发动机要做耐久试验,也就是测功,就是把发动机加足马力使劲运行,没日没夜的转,看它能转多久,转的过程中会出现什么问题,这项工作有专人负责,由于内容很固定,项目也不多,一般人几个月就可以学会操作,很多号称工程师的做了一年就牛B轰轰的,可日本人一句话,不做八年谈不上内行,秒杀所有国内同行。这话不是吹的,测功前要测相位角,光这项工作估计很多公司都做不了,当时有个工程师为设计这个工装都耗费了好几个月,在正式测量时,当时交给我们组,我下面好几个人,自始至终都没有学会,我算是非常勤奋的,也学了个把月才真正掌握,说实话,当时真正完全懂这项操作工作的人寥寥无几。这就是事实,不服不行。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