摩托车论坛

搜索
查看: 11812|回复: 5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那个年代(看图说话)

[复制链接]

状态   [当前离线]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浙江省 2012-2-26 07:52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那个年代

古城摩友逛白水,
风驰电掣林皋镇;
车轮戛止桃洼村,
镜头对准摁快门。

今非昔比大发展,
往事如烟萦脑海;
昔日少年受磨难,
当今知青变老汉。
   
    2011年9月24日,参加由“居心有意无意”策划、组织赴白水县林皋湖摩旅观光活动。虽然一年前曾与同学去过,但仍不失对那个地方的向往——那里是我们接受贫下中农再教育之地,在“那个年代”林皋湖曾洒下我们知识青年的血汗......。
    准时到达集合地点。“居心有意无意”发令:出发!近二十辆摩托车引擎齐鸣,驮着摩友、带着快乐驶向渭北大地,攀上黄土高坡,将我带到了“那个年代”……


[ Last edited by 知青51 on 2012-3-1 at 20:00 ]

未命名.jpg (95.44 KB, 下载次数: 23)

未命名.jpg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状态   [当前离线]

沙发
 楼主| 发表于 浙江省 2012-2-26 08:01 | 只看该作者
    “那个年代”的白水县城只有一条街道,肯本没有地理坐标,看看今天这座高大的“文祖塑像”,仓颉在天之灵也会为黄土高坡而自豪。
    仓颉——生于白水县杨武村鸟羽山。为轩辕黄帝左史官。我国原始象形文字的创造者,我国官吏制度及姓氏的草创人之一。白水县城这座高大的苍颉塑像可以使人们更加了解白水的历史,以推动白水区域经济的发展!

0.jpg (56.17 KB, 下载次数: 17)

0.jpg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状态   [当前离线]

板凳
 楼主| 发表于 浙江省 2012-2-26 08:20 | 只看该作者
“那个年代”,白水县是渭南地区唯一山区小城,当之无愧的贫困县。看看今天县法院漂亮宏伟的办公大楼,就知道昔日贫困小县的经济在发展、在腾飞。
    但愿坐在这座明亮宽敞大楼中人民法官,能为白水百姓做主,切实当好人民大众的保护神!

w_photo_131736863661029.jpg (269.65 KB, 下载次数: 22)

w_photo_131736863661029.jpg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状态   [当前离线]

地板
 楼主| 发表于 浙江省 2012-2-26 08:34 | 只看该作者

“那个年代”没有杜康酒厂。黄土沟畔有一个名曰杜康的自然小村,农民兄弟只知道在黄土坡上刨坑种粮,繁衍生息,没有人去研究杜康,也不晓得杜康酒的魅力。
    今天不同往昔,市场经济开发了人们的智力,懂得了如何“掘金”——白水杜康酒应运而生。
    “对酒当歌,人生几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慨当以慷,忧思难忘。何以解忧? 唯有杜康......。”曹操的一首《短歌行》,造就了白水人的杜康酒厂。因“何以解忧? 唯有杜康。”使杜康品牌名扬天下,酒友皆知。虽说与河南伊川、汝阳就商标权发生了长达二十余年的争议,但最终化干戈于玉帛——品牌共享,各自努力为区域经济做出贡献。

w_photo_131847589667414.jpg (255.81 KB, 下载次数: 25)

w_photo_131847589667414.jpg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状态   [当前离线]

5#
 楼主| 发表于 浙江省 2012-2-26 08:57 | 只看该作者
——
    “那个年代”我们去逛县城,是非常艰苦的,单程就要步行四十四里,最艰难的路段就是翻越杜康村旁的土黄沟,一上一下近十里路,那个年代没有没有班车,也没有汽车,只能靠自己的双脚去丈量“晴天扬灰、雨天水泥”通往县城的那条土路。
    如今变了,摩托车队眨眼功夫就翻越了土黄沟,驶过杜康村;再眨个眼就到达了我的“那个年代”。
    (地图显示那个年代我们插队的村落)

w_photo_126837990319367.jpg (31.03 KB, 下载次数: 26)

w_photo_126837990319367.jpg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状态   [当前离线]

6#
发表于 陕西省 2012-2-26 09:17 | 只看该作者
回忆也是一种享受,尤其是那个年代,世界很纯真,人情味很浓。。。。。。。。。。。。。。。。。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状态   [当前离线]

7#
发表于 浙江省 2012-2-26 09:28 | 只看该作者
同是那个年代的人来顶“那个年代”的帖子!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状态   [当前离线]

8#
发表于 陕西省 2012-2-26 09:31 | 只看该作者

昔日少年受磨难,
当今知青变老汉。
   
想想都可怕,几十年弹指一挥间,肃然起敬。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状态   [当前离线]

9#
 楼主| 发表于 浙江省 2012-2-26 09:32 | 只看该作者
......
“那个年代”这个地方是村大队的砖瓦窑,距我们接受在教育的生产队有一里多路。那个年代我们也曾做过“烧窑工”,将黄土和成泥,做成砖坯子,装进窑里,点火烧砖。几天后灭火降温,再将青砖取出,分给社员。那个时代家家户户倾巢出动,大人用肩挑,幼儿用手搬,将分给自家的青砖搬回家中,等待修缮房屋。我们知青点使用的建筑材料也来自这里啊!
    如今砖瓦窑没有了,取而代之的是果品冷库与民宅。
    在这个地方向领队“居心有意无意”请示暂时离队,去“那个年代”的所在之地回味“那个年代”......


[ Last edited by 知青51 on 2012-2-26 at 17:39 ]

DSC01767.JPG (118.41 KB, 下载次数: 21)

DSC01767.JPG

w_photo_131847649662897.jpg (371.31 KB, 下载次数: 25)

w_photo_131847649662897.jpg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状态   [当前离线]

10#
发表于 陕西省 2012-2-26 09:45 | 只看该作者
只有中国的那个年代、只有青春回意的年代。;(;(;(#003##003##003#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状态   [当前离线]

11#
 楼主| 发表于 浙江省 2012-2-26 09:47 | 只看该作者
......
    “那个年代”的知青点,当今物是人非。知识青年返城后,生产队就将知青住宅划分给了其他需要住房的社员。


[ Last edited by 知青51 on 2012-2-26 at 21:07 ]

bEX4A8JBh9510.jpg (103.07 KB, 下载次数: 41)

bEX4A8JBh9510.jpg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状态   [当前离线]

12#
发表于 安徽省 2012-2-26 09:56 | 只看该作者
没有经历过那个时代,但社会在向前发展,人不能忘本。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状态   [当前离线]

13#
 楼主| 发表于 浙江省 2012-2-26 10:12 | 只看该作者
......
    右边那间是“那个年代”知青的灶房,当年在这个灶房中使知青们掌握了人生最基本的生存技能——做饭。
    每天俩人从耕作的劳动场所提前回来,讨论这顿饭如何做,谁做火头军,谁做主厨,往往争得面红耳赤,其实都是再简单不过的饭,不是擀面条,就是熬苞谷榛子。但必须做成熟食,半生不熟的现象也时常发生。“那个年代”没有食油、没有蔬菜,面条舀进碗里,各自撒一把咸盐,就“香喷喷”的进肚充饥。

w_photo_128940315963718.jpg (229.65 KB, 下载次数: 30)

w_photo_128940315963718.jpg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状态   [当前离线]

14#
 楼主| 发表于 浙江省 2012-2-26 10:24 | 只看该作者
......
    这是“那个年代”桃洼生产大队第一生产小队的饲养室。是知青点的邻居。
    “那个年代”知青们闲暇之时,到饲养室与骡子、黄牛、毛驴玩耍开心,同时接受饲养员伯伯的“再教育”。如今人民公社已不复存在,但象征着集体经济的这栋建筑物仍巍然屹立。

w_photo_128944747973488.jpg (310.3 KB, 下载次数: 24)

w_photo_128944747973488.jpg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状态   [当前离线]

15#
发表于 陕西省 2012-2-26 10:33 | 只看该作者
忆往昔峥嵘岁月稠!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状态   [当前离线]

16#
 楼主| 发表于 浙江省 2012-2-26 10:45 | 只看该作者
......
    “那个年代”农民的宅基院。
    知青下乡初始,知青点建成前,十名知识青年就被生产队分别安排在这样的宅基院落借宿。房东大伯、大婶也就成为知青们最早的知心朋友。
    如今这个宅基院落的主人已迁新址,落下的是“那个年代”......

w_photo_128989612917287[1].jpg (325.42 KB, 下载次数: 26)

w_photo_128989612917287[1].jpg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状态   [当前离线]

17#
发表于 浙江省 2012-2-26 11:05 | 只看该作者
。。那个年代
把含苞待放的花朵却插在了贫瘠的土地上
一双双渴求知识的眼睛盯着的是黄土地
一群群正长身体的朝阳
逃不脱疲惫饥饿与理想的对撞
时代的产物
伟人的政治需要
知识青年
你就得上山下乡
贫下中农再教育
练就红心献给D
防修反修担重任
革命路上挑大梁
彷徨——彷徨——彷徨。。。。。。
几十年过去
再踏上曾经流泪流汗的熟土
物是人非事事休
却怎么也休不去当年的景象。。。。。。


‘知青五一’继续上。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状态   [当前离线]

18#
发表于 陕西省 2012-2-26 11:22 | 只看该作者
磋砣岁月!一代人的经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状态   [当前离线]

19#
 楼主| 发表于 浙江省 2012-2-26 12:07 | 只看该作者
......
    “那个年代”白水旱塬各个村落饮用的都是“窖水”,一个生产队在村口地下挖一口窖,雨水、雪水从地面流入水窖,供全队人口饮用。春季的青黄不接,不仅指粮食,还有饮用水。
    春旱使窖水枯竭,怎么办?开启村里的唯一一口井。井水好啊,为何不用?哈哈,因为那口井太难用了。只有在春季窖水枯竭时大队才安排使用,全村四个小队分四班使用,每个小队使用六个小时,昼夜不停。我们小队派五人井中取水,架子车上一个汽油桶,一盘大绳。两个水桶在井中轮番上下,四人共同搅动辘轳,一人扶绳提桶,把搅上来的水倒入汽油桶。将汽油桶拉回分送到社员家中。
    要知道那口井有多深,告诉你深度的测量方法:拿一颗石子扔到井里,转身解开裤带开始撒尿,待你撒完尿系好裤带,回头才能听到石子落水的响声。
    使用井水的确不易,只好饮用那窖水。窖水也有优点,那里有“肉”,我们从窖里取水倒入灶房的水缸,撒点白帆使泥土沉淀,清水中鱼虫蠕动,里边再放几条金鱼,人饮水,鱼食虫,多么有意义的“那个年代”......
    今非昔比,自来水进入农家院,窖填了,水没断。留下的是“那个年代”的记忆......

w_photo_128963955964056.jpg (267.54 KB, 下载次数: 24)

w_photo_128963955964056.jpg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状态   [当前离线]

20#
发表于 浙江省 2012-2-26 13:00 | 只看该作者
同是那个年代的人来顶“那个年代”的帖子!#003##003#

1968年12月22日,随着毛泽东一声令下:“知识青年到农村去,接受贫下中农的再教育,很有必要。要说服城里干部和其他人,把自己初中、高中、大学毕业的子女,送到乡下去,来一个动员。各地农村的同志应当欢迎他们去”。轰轰烈烈的上山下乡运动迅速在全国范围内展开,遍及城镇的每一个角落。到1977年止,全国共有1700万城市青年下乡。当时全国城市人口近两亿,约三千多万个家庭,1700万知青按每家一个计算,意味着城市的半数家庭都有子女下乡(文革前亦有少量知青下乡)。历时十年的上山下乡运动范围之广,影响之深,使其它运动望尘莫及。时至今日,“知青”这个特殊的名词,对现在的年轻人来说,它的含义可能只是一段历史;但对于那些经历者来说,它代表的却是一段刻骨铭心的记忆。
其实,人生正因有了不同的经历才丰富多彩。我们坎坷的经历实际上也在充实丰富着我们始终不屈的人生。问题是我们应该如何正视自己。
51请继续。。。。。。:)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23下一页
发新帖

QQ|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中国摩托迷网

GMT, 2025-7-14 09:19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