摩托车论坛

搜索
楼主: 夏季风.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一对加拿大夫妻摩旅世界(续)【转帖】

  [复制链接]

状态   [当前离线]

321#
 楼主| 发表于 重庆市 2021-3-15 10:30 | 只看该作者
2016年5月29日 星期天 科托尔的蛇和猫
我们打算在科托尔郊外住两天,进城走走,或者骑车去周围转转。这里的景色和山路都美得很,况且天气这么赏脸,咱也不能辜负了他老人家,说不定哪天忽然就变脸呢。
▲城门外摩托车云集
我们看了看地图,发现这一带的路弯来绕去,九曲回环,难怪街上有这么多摩托车、跑车,从早到晚没个消停。
▲一条护城河将古城围在当中,颇有威尼斯的风采。
▲城内到处是酒吧餐馆
科托尔是上了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遗产名录的,老外云集自然也在情理之中。科托尔湾是邮轮们的最爱,把成千上万的游客倒在古城里挑选T恤和纪念品。
▲圣特里丰天主教堂
▲科托尔到处是猫,都想到妮达的坐垫上尿尿。
据我考证,科托尔曾是个繁荣的商埠,世界各地的商船云集,猫们从船上溜下来,玩过了头,船走了,便留在了这异国他乡。要说此地喵星人的祖籍,那应该遍及全球。
▲居然有个“猫博物馆”,可见此地猫之繁荣昌盛。
▲城墙外的庭院挺漂亮
▲古城紧靠科托尔湾
沿着城堡的城墙一直爬到山顶那个破庙是妮达这类徒步爱好者的一大乐事,要不是她说山顶上能纵览古城,遥望海湾,我才懒得像个跟屁虫似的陪她去受罪呢。更惨的是,我们就没准备要爬山,还穿着双人字拖,收费那个大姐见我们这幅打扮,好心提醒梯坎儿损毁严重,不好走,可妮达哪里听得进去。
▲圣乔瓦尼教堂还高高在上
▲到山顶共1350个台阶,且很窄,仅容一人通过,若是狭路相逢只能侧身而过。
上来的人几乎都穿着登山鞋,当看到我们的人字拖时几乎都相当佩服:“你们就是这样上来的?!?”明天我的腿肚子肯定是用不了了。该死的徒步,谁XXX发明的!
▲等我气喘吁吁追上妮达时,人家已经站在城楼观山景了。
▲站得高就是望得远,古城、海湾一网打尽。
▲俯瞰这些古建筑对我来说是件美事
▲圣乔瓦尼教堂已经在脚下了
▲黑山共和国的旗帜在科托尔湾上空飘扬
我们回到城郊的公寓里窝着,完成了那球长的徒步之后放松放松也是完全应该的吧。
房东是个上了些岁数的妇人,办理入住手续的时候发现妮达会讲克罗地亚语高兴得很,要知道平常来租房子的不是德国人就是意大利人,偶尔来个英国人,没法跟他们交流,我们一来,妮达便用一通克罗地亚语俘获了她的心,从此后对妮达就像亲闺女似的。
▲妮达的放松方式就是晒着太阳玩绣花针
▲对我而言则是写游记,东一榔头西一棒槌地磨洋工,都落后好远了。
自从离开清迈以后我们就一直在奔波,慢是慢了点,但从来没停下过脚步,不是做路书,就是骑行、徒步,搞得我都时间更新游记了。妮达啊,我求求你啦,下次徒步就别捎上我了吧,这样我就能多磨点洋工了。
▲俄罗斯套娃也可以作为我磨蹭的工具
▲小猫咪:“快点拉吧,待会儿来人了!”
现在住的这个地方猫多得要命!我们的摩托车有车罩,它们天天晚上都要爬到座位上过夜。妮达那辆以前被猫尿过,残留有气味儿,猫们闻到后很不爽,便要再尿一泡,以此宣示自己的主权。问题就这样持续恶化,不管我们住哪儿,每天早上揭开车罩,妮达就会闻到一股新鲜出炉的猫尿味儿,她都快烦死了。每次妮达都洗得很卖力,洗到她自己都闻不出味儿来为止,可别忘了,喵星人的嗅觉之灵敏岂是她比得上的。
猫们没在我的座位上尿过,实乃万幸。
怎样才能让猫们放过妮达的座位呢?为此我做了不少研究,看到有人说猫怕锡箔纸的声音,只要它们踩到,一响就会落荒而逃。来点辣椒面儿说不定……
▲和猫相比,妮达更喜欢乌龟,它们不会爬到她座位上尿尿。而且还走得慢,和我们有着共同的趣味。
光也观够了,该出门去骑骑车了!妮达费尽心思对科托尔周围的路做了研究,决定要去一个名叫科托尔蛇形线的路上跑一趟。究竟有多蛇形,请看上图!
▲幸好今天出门玩去,这么大条游轮得拉出多少货来,还不把科托尔给挤爆了?
▲进入洛夫琴山国家公园瞬间感觉这个世界清净了
▲站在公园的最高处,古城、海湾尽收眼底。那个游轮确实大得很,比科托尔古城还大。
▲正在科托尔蛇形线上往下走
昨天爬到圣乔瓦尼教堂的时候听见了拉力车的声音,就来自这里,好像在进行爬山赛似的,即便离这么远也能听得清清楚楚,现在明白这是为什么了。
▲从黑暗走向光明
▲看来我得把相机收起来了,再玩单手骑车绝技怕是要报销。
▲黑山国的海岸线不错吧
▲还有个小洞洞
▲回城途中
▲妮达的杰作
▲美妙的一天
科托尔不能再呆了,黑山国还有很多地方值得一看呢。准备走的时候正好这两个美女路过,非要跟我们那两大坨环游世界的摩托车留个影不可。
▲如今咱们可是名人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状态   [当前离线]

322#
 楼主| 发表于 重庆市 2021-3-20 04:03 | 只看该作者
2016年6月1日 星期三 黑山国的黑山
我们打算离开亚得里亚海岸,进入黑山国内陆,到山区转转。
▲离开科托尔,准备去扎布利亚克,就是路牌右上角那个。
▲路随着科托尔湾转,我们则随着路转。
进入尼克希奇北部之后,路便掩映在了茂密的丛林中,穿行其间,神清气爽。地形也变得起伏不平,路一会儿蜿蜒而上,一会儿逶迤而下,一会儿赫然出现在眼前,一会儿又远远落在了身后。发卡弯一个接着一个,连绵不绝,逼得我们的摩托车左倾右斜,东倒西歪。不管你是两辆发烧友还是四轮爱好者,科托尔北边这片地区都堪称天堂。
▲压弯压安逸之后绕道前往纳维迪尔峡谷
▲路更窄,弯更急。
▲沿着科马尼卡河便能抵达峡谷
▲把泰森的纹身移到我脸上之后就是这个样子
▲脚悬在峡谷上方
▲没穿溪降运动装备,可惜了了。
也不用自己带装备,这里有专门干这事儿的,他们会带着你深入到峡谷中,沿着马尼卡河或涉水,或游泳,穿越整个峡谷。到了外面的开阔地段还可以划船,那玩意儿也很受青睐。
妮达问我:“你知道“纳维迪尔”在克罗地亚语中是啥意思吗?”
明明知道我好这一口,还撩我:“快讲!”
“意思是“看不见”。据说这个峡谷又深又窄,连三只眼的二郎神都看不见里面。”
“这故事牛掰!”
▲扎布利亚克坐落于峰峦叠嶂的杜米托尔国家公园
扎布利亚克是个阿尔卑斯山的小城,清洁干净,由于靠近滑雪胜地,每年冬天都热闹得很,淡季人就少了,也就几个徒步的,或者像我们这种摩旅狂人。经过一个酒吧,里面挤满了本地人,老人们喝醉了,高声歌唱,典型的欧洲格调。我们不敢靠近,生怕来个醉鬼搭讪,说不定还邀请你进去一起高歌。我连歌词都不知道,唱个屁啊。
转到城中心找到了一家卖黑山国传统美食的餐厅,看样子还不错。不像克罗地亚,黑山国人喜欢吃肉,吃奶酪,喝牛奶,从餐厅的菜单上就可见一斑,不是烤羊就是烤牛,简直是肉的世界。我们确实饿了,但不至于饿成这样:
▲天哪,我吃这么多!
上面这张照片中妮达看起来是不是有点气鼓鼓的样子?没错,确实被气着了。她本来点了份黑山热狗,结果端上来后发现就是份热狗,跟黑山没啥关系。我点的是烤肉,有羊肉,有牛肉,分了点给她,谁叫咱是个有品相的大赢家呢。
午饭后,我们挺着个大肚子一摇三摆地回到摩托车边,爬上座位,差点把减震压报废了。妮达在网上通过AirBnB订了住处,离城也就两三公里远, 是个小木屋,人字形屋顶,两边很陡,这种房子在欧洲的阿尔卑斯山地区很常见。
▲小木屋
▲我们住楼上,卧室在阁楼,从地板上的活板门进入,好房。
▲第二天下雨,又住了一天。
回欧洲将近一个月了,这是第二次遇到下雨,天气一直都相当不错,这个季节确实很给力。
▲早上发现有人把我们的车罩当成了雨伞
这次死猫们玩阴的,我们来的时候连他们的影子都没瞧见。我俯身下去在自己那辆摩托车的座位上闻了闻,一切正常。看妮达骂骂咧咧那个样子,也许应该有可能尿了。
离开扎布利亚克后进行北进,杀向黑山国北部山区。
▲离开扎布利亚克后走半个小时就到了塔拉河峡谷大桥
▲大桥站在365米的高处静静地看着塔拉河奔向塞尔维亚
▲到此一游的罪证
▲河边零星的房子和庄稼地,连个村都算不上。
▲塔拉峡谷欣赏够了,接下来该去哪儿了,妮达?
▲又绕来绕去绕了半天发现自己到了古西涅,一个边境小城。
妮达买晚上吃的东西去了,我留下来负责看管摩托车,不幸被这俩黑山国的小孩盯上了,成了他们好奇心爆棚之下的猎物,围过来用塞尔维亚语问了好多问题,有我的,也有摩托车的,那小嘴,像打机关枪一样,连绵不绝。克罗地亚语虽和塞尔维亚语是同宗,可惜本人才疏学浅,整不出几句像样的,难以抵挡那些高深莫测、刨根究底的问题,搞得人家急急乘兴而来,匆匆败兴而归,没能坚持到妮达回来满足他们的好奇心。孩子们,对不起啊!
▲妮达在城外订了个住处,不为别的,图个便宜而已。
没想到离城那么远,老板还得开车来接,我们跟着他往山里走了十几公里才到。风景很优美,小楼也不错,就是不够完备,当初承诺的WiFi并没有。倒不是说我们沉迷于网络不能自拔,而是这几周来,我们天天自由发挥,毫无计划可言,明日何去何从哪里管得了那么多。现在要过境去一个新的国家了,一个未知的地方,什么签证、货币、路书、住宿,都得上网查询才能搞定。
▲回到古西涅,找了好几家才找到了一个20欧元的酒店。
离开黑山之前给你们来点趣闻轶事。为啥这个国家叫“黑山”?看上图的大山便知。黑山原文为Montenegro,Monte是“山”的意思,Negro是“黑”的意思。这个名字是威尼斯人叫出来的,据说由于山上的松树太过茂密,黑压压一片,他们就把这地儿取名黑山。
▲知道这个酒店为啥这么便宜吗?
就在太阳要下山的时候,从大堂和餐厅里突然传来尖利的电子舞曲。我们走到窗边往外一瞧,看见一群十几岁大的孩子身着盛装,聚集在停车场里等着进来,看上去像是今晚要在这里举行毕业舞会。那些小一点的孩子趴在窗台上看着里面,口水长流。不远处还有个黑山国的农民正赶着羊儿从主干道上穿城而过。
▲黑山自有黑羊在
▲便宜的“好处”就是没厨房,妮达只能凑合。俩穷鬼!
明天将探索一个崭新的国家!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状态   [当前离线]

323#
 楼主| 发表于 重庆市 2021-3-22 11:48 | 只看该作者
2016年6月3日 星期五 初次体验阿尔巴尼亚人的热情
这个世界上有那么几个地方还尚未进入现代文明,给人一种神秘莫测之感,比如通布图,比如加德满都,比如黑压压的秘鲁,还有就是阿尔巴尼亚,尽管这个国家我几乎一无所知,单就这个名字就有一种神秘莫测之感。我离得远也就罢了,连妮达这个曾在几百公里远的地方生活过的人也对这个国家知之甚少。既如此,那就让我们去探索与发现吧。
▲我用绵羊为相机开了张
今天走得很早,一来对过境事宜没把握,二来前面的地形也变幻莫测。在这山里面,早上起来还挺冷的,不过看起来是个骑行的好日子。
▲走了七公里便来到了黑山国的边境。这是妮达最后一次使用克罗地亚语的机会了。
▲扑向阿尔巴尼亚一侧。Mirsivini!我学到的第一个阿尔巴尼亚词儿。
昨晚我们仔细研究过阿尔巴尼亚,发现他们的语言跟世界上任何一门语言都没关系,自成一派。边境人员会点英语,对我们的摩托车颇为好奇,而且这里的边检很简陋,简直像窝棚。走海滨大道既宽敞,又近,谁会跑到山里来过境呢。
这个地方太偏了,就是个小村庄,连卖交强险的都没有,让我们到了大城市再买。这个边境过的舒坦,好像连我们的护照都没看。
▲走了不到一百米就变成了松软的烂路,只得停下来放气,提高轮胎的抓地力。
我们知道阿尔巴尼亚的路很差,许多二级公路都没铺装,稀巴烂,到处坑坑洼洼。准备迎接挑战吧!
▲这条“路”叫SH20,沿着一个山谷走的。这个山谷是阿尔巴尼亚和黑山共和国的天然分界线。
▲山坡上有很多地堡
这些地堡建于上世纪六十年代到铁幕倒台那段时间,总共建了75万个,甚至这样的荒郊野岭也不放过,听说每5.7平方公里就有一个。耗资巨大,国库都搬空了,哪来钱建住房,修公路。整了这么多坚固的堡垒有哪个到了预期的目的?没有,一个都没有!
▲“就放一分钟,我马上弄走。”
最近一直没怎么越野,疏于练习,手艺有点回潮,这不,才走了几公里烂路妮达就决定让她的摩托就地打个盹儿。开始这一段全是拳头大小的乱石,有些甚至可以和小孩的头比肩,给我们重返越野战场来了个下马威。我们是何许人也,岂能被这点威风吓倒,把妮达的摩托车弄醒之后继续前进。
▲这是这天我最喜欢的一张照片,这位骑马的
大叔给我打招呼,看来阿尔巴尼亚人是很友好的。
路上车没见几辆,工地倒不少。阿尔巴尼亚是欧洲最贫穷的国家之一,2014年欧盟捐赠了5100万欧元用于改善山区的交通状况,希望借此振兴经济,发展教育,让农产品可以卖到城里去,让孩子们可以坐车上学。我相信再过几年这条路就会完全铺好,到时候哈雷也能到此一游。
▲地堡变库房
▲最近肯定下过雨
▲在大山间跋涉
▲这一段路还不错
▲时不时地还会峰回路转柳暗花明
妮达喜欢跑烂路,这种前轮不受控制的骑法本人没啥兴趣,还是在那种弯来绕去的柏油路上翻飞舒坦些。当然了,烂路也有烂路的好处,常常会在那种铺装起来劳民伤财的地方给你带来意想不到的精彩,比如高山之巅的隘口。还有个好处就是没人跟你抢道,至多也就一两匹马与你共享,你会有种包场的感觉,真的。
▲过了山口后下了点雨,我开始担心会不会变成泥浆路。我很不喜欢泥巴!
▲气势恢宏啊
▲沿着Ljimi i Cebit河骑行
走了大约30公里后烂路突然变成了柏油路,新鲜出炉的,还冒着热气呢,应该是承欧美所赐。
这段烂路太好玩了,我还一度担心要花很长时间才能走完呢,没成想还不到中午就苦尽甘来。
▲又回到铺装路面上啦!看样子又要享受压弯的乐趣了。
▲征服了大山之后,妮达带着愉悦的心情为我们做三明治。
▲走完了烂路之后,我带着愉悦的心情为我们的轮胎补气。
▲走了一会儿,看到九曲回环的下山路惊现眼前,
停车欣赏之际,这辆小车在旁边停了下来……挡道了?
可能是因为这条柏油路的尽头是烂路的原因吧,路上完全没有人,突然出现一辆车停在旁边,我以为这是要我们去宽一点的地方停车。
结果不是,车里的人看见我们的车牌不是本大洲的,问我们来阿尔巴尼亚干嘛,但没有恶意,只是好奇我们为什么来拜访他们国家。我们转着圈地各种比划,告诉他们:“你们的国家很漂亮!”他们集体陷入沉思,像是第一次听见有人说这事儿似的。看来应该没啥人来阿尔巴尼亚旅游,真是件憾事。
我们站在路中间聊了几分钟,然后挥手告别,气氛一片祥和。好人啊!
▲在九曲连环的一个弯道上我们再次停下来拍照
▲在这个凌空而起的观景台上,阿尔巴尼亚人用一根绳索为生命保驾护航。
▲看到没,这就是我们即将要享受的路。
▲再以绵羊为相机画上圆满的记号
阿尔巴尼亚的第一天给我们的印象是美好的,好人好路好风景,未来可期。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状态   [当前离线]

324#
发表于 河南省 2021-3-30 15:27 | 只看该作者
感谢辛苦翻译了,三年前有幸欣赏了美文,迫不及待去英文原版追了一年哈
体会译者辛苦,本想帮帮忙,奈何水平有限,作者的翻译拿捏的很好,
“摩托文化”+“汉化”后的语境不亚于原版,赞!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状态   [当前离线]

325#
 楼主| 发表于 重庆市 2021-3-31 00:15 | 只看该作者
2016年6月5日 星期天 阿尔巴尼亚也并非都是美好
“我已经安排好了,要是你不满意,你来!”
我搞砸了。
这几年不管是制定旅行计划的方式,还是执行旅行计划的方式,都在悄然变化。一开始我倆在做路书、找住处这事儿上那是相当齐心协力的,你拿着地图,我抱着笔记本电脑,叽叽喳喳,兴奋得很。如今,为了养精蓄锐,延缓旅行疲劳,做计划搞后勤这种劳心费神的事儿我们开始分工合作了,一人主理一段,轮休制,让大家的身心都能得到适当的调理。
到目前为止还算顺利。在亚洲的时候,好像当地人更喜欢和我聊,而且我对马来西亚也熟知一点,也就挑起了那段行程的领导责任,担起了打理吃住行的重任。到了亚得里亚海岸就相当于到了妮达的地盘,她既会讲这里的语言,又熟悉这里的地界儿,自然就把我的那些重任责任统统都接管了去。
可惜好景不长。自离开泰国之后我就老是埋怨东西贵呀,驻地不方便呀,蹲在摩托车上一动不动,就这么看着人家跑来跑去找住处,殚精竭虑地跟老板讨价还价。我的絮叨终于彻底惹恼了妮达,把大印啪一声扔我脚边,就差没吐我一脸口水了。
还没轮到我呢。我在亚洲干了两个多月,到欧洲这段才不过一个月时间又轮到我上位了。好好的舒坦日子不过,自己给毁了,只能奔波在这个中等大小的城市里,穿梭于各个酒店之间,竭力寻找价格便宜、配套设施又齐全的驻地。妮达蹲在摩托车上一动不动,一言不发,看这个架势我就知道她心里一定在念叨:“不像看起来那么容易吧?我都给你说过了!”
由于头天没有预定酒店,我只能像个无头苍蝇一样到处乱撞。四库台这个城市物价太高了,凡我们觉得合适的地方价格都不菲,最少也得40欧元,黑的还要60。我们骑着车围绕着繁华的市中心转圈圈,一圈又一圈,圈圈越转越大,好容易才在一根路灯杆子上看到有块牛皮癣,上面印着住宿广告。我们循着牛皮癣上的地址找了好一阵才找到,停车的时候看到这个酒店有些地方好像在重新装修。老板迎出来,虽然一句英文都没讲,可仍然成功地向我们传递了这样一条信息:价格20欧元,不含早餐。美得很!
20欧元的住宿费是我们在欧洲能争取到的理想价格,这些钱要是在泰国的话我们能住上有20人尽心服侍的豪宅,而在这里只能买个小房间。小就小点吧,至少干净、舒适、便宜。
▲逛四库台的旅游中心
四库台是个很现代的城市,完全不像我想象中的阿尔巴尼亚。旅游中心搞得不错,但一旦到了外边,比如我们现在住的这个地方,这个城市就显得有点老了,破败不堪倒不至于,但也不能说是光鲜亮丽。
▲这是我们住的那个酒店附近的街道,孩子们玩得很嗨。
▲走不多远,我们便进了一家阿尔巴尼亚传统烧烤店,准备吃晚饭。
从前南斯拉夫到阿尔巴尼亚,虽然语言有了很大的改变,但吃的东西还是挺熟悉的,跟黑山和克罗地亚一样,以肉和奶酪为主,不过我们最喜欢的波黑糕点布雷克,在这里不仅换了个称呼,成了拜雷克,而且已经有点像希腊的千层饼了。
▲羊肉牛排在坑里的烤架上滋滋地冒着香气
四库台并非我们的目的地。早上我们收拾行李的时候,老板的千金过来打招呼。她的英语很不错,我们得以对她和她的家人有了更多的了解。秋天她要去首都地拉那上大学,四库台这个酒店新开业,她只是过来帮忙的。她家好像挺有钱的,再次打破了我对阿尔巴尼亚人的成见。不过在谈到我们的摩旅时,她似乎挺羡慕的,因为他们国家的人想出趟国不容易,去哪里都要签证,不像我们加拿大人,去很多地方都畅通无阻。
阿尔巴尼亚哪些地方好玩,这位新朋友给了不少建议和意见。没错儿,我现在是担负着规划局局长的重任,但并不意味着我就能胜任,我们依然像个无头苍蝇一样到处乱撞,不过我觉得今早穿越阿尔巴尼亚的线路应该是有了着落。
我们向新朋友表示了感谢,祝她在新学年里顺风顺水,然后便准备在后视镜里向四库台挥手告别。
▲收拾行李准备走人
走之前还得办理车辆保险,离城14公里就是边境,那里肯定有买保险的地方。去海边的路弯来绕去,本来是享受压弯乐趣的好机会,可惜被阿尔巴尼亚司机给毁了。他们常常越线,迎面而来的车子中十有八九会跑到我们的车道上来,遇到盲弯我们只能紧贴右边,生怕被撞个稀巴烂,哪还敢肆无忌惮地压弯、享乐。
我在网上看到,说阿尔巴尼亚开车还是个新鲜玩意儿。1991年的时候全国只有六百辆小车,大都由政府官员享用,其他人只能骑骑自行车,骑骑马,至多也就坐个马车,现在还能在路上看到骑马马出行的人。柏林墙倒塌之后人人都争先恐后地跑去买车,又没学会怎么开车,考驾照等于是个摆设,一点都不严格,导致车祸频发,整得我们胆战心惊,如履薄冰。
阿尔巴尼亚人可认牌子了,专买大奔,别的车一概看不上,而且全是新款,实在让人怀疑这是传说中的欧洲最穷国度吗?我怕担上造谣的罪名,想看看车架号,确定一下是不是德国货,可惜他们开得太快了,嗖嗖嗖的贴着耳边略过,实在太危险了,因此上也就没看清。
不说大奔了,还是说说保险的事儿吧。边境上号称卖保险的地方倒是不少,全都关门闭户,找了半天才发现个家里缺钱的,虽然瞧着像个窝棚,不过看起来很正经的样子。花了15欧元买了15天的保险,这个价只要是真家伙也不是不能接受。
拿着貌似正经的保险单,在更多大奔的血盆大口中继续南下。
▲阿尔巴尼亚的天气好安逸。看,山顶上有个城堡,已经有两天没见这玩意儿了。
▲地拉那市中心
我俩都对地拉那没啥兴趣,阿尔巴尼亚首都又能咋滴,也不过又是个睡觉的地方而已,我们的目标还在这个国家的南方。博物馆我们是去了一趟,不过没啥意思。
▲老板的女儿强烈建议我们去看看培拉特,果不其然……
培拉特有着2500年的历史,上了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保护名录的,整一个“老外旅游城”,这就是我们打算在这儿住两天的缘由,要知道我们可是“老外旅游城”的狂热信徒。
▲和欧洲其他地方一样,这里停摩托车也不要钱,而且到处都可以停,
比如现在我们就停在人行道上,开开心心地跑去看奥苏姆河。
▲吃午饭那个小餐馆也能看到我们的摩托车
阿尔巴尼亚人很喜欢披萨,其实世界上其他很多地方又何尝不是如此呢。突然想到两个冷知识,给大家分享分享:在国外生活的阿尔巴尼亚人比国内还多。在纽约,阿尔巴尼亚人开的披萨店正在迅速取代意大利人开的披萨店。
▲这就是让培拉特成名的东西
奥苏姆河两岸的山谷中布满土耳其式的房子,白泱泱一大片,墙上全是洞洞,因此培拉特也被戏称为“千窗之城”。河的一边以商业为主,除了餐厅就是商店;河的另一边以住家为主,也有些民宿之类的小旅馆供背包客们留宿。
▲过桥看白房子
▲培拉特共有三座桥,其中两座为行人桥。
▲还是去看看住的地方咋样吧
在培拉特以商业为主的那一边,我们沿着一条陡峭的石头路爬到了位于山顶的卡拉城堡,里面有几个教堂,也有一些咖啡馆、商店、餐厅什么的。
▲城堡大门
▲把屁股都颠成了两块才进入了卡拉
古城墙上挂满了各种衣物、饰品,在商贩们期待的眼光中我们没有犹豫,直接飘过。人家都是来看风景、游教堂的,我们千辛万苦爬上来只是想睡觉觉而已。
▲骑石头路的乐趣我也有一份,另外也证明了我也是骑着摩托车上来的。
▲这是我们驻地的院子,院子里除了我们的摩托车之外,还有个卖衣服和饰品的老太太。
我们每次骑车进出老太太都得把她的小摊挪开,给我们让道,不仅从无怨言,还总是一副笑眯眯的模样,非常友善。
▲右边有伞的那栋房子就是我们的驻地
▲转了一圈,发现城堡里实际上没住几家人。
▲妮达对大自然的把戏了如指掌,龙头花居然也能说话,笑死我了。
▲这是辆前捷克斯洛伐克产的摩托车,叫佳娃,不管当年如何
叱咤风云,此时垂垂老矣,只能靠城墙而立,供人一赏。
▲走过这道城门,下面的山坡便尽收眼底。
▲天上碧空如洗,地上绿野千里。
▲天气太好了,培拉特古城几公里外的新城市中心都看得清清楚楚。
▲这张脸有点古怪,显得格格不入。
▲又见阿尔巴尼亚女士晒着太阳观山景
▲残破的古城墙成了妮达的平衡木
▲此为卡拉城堡内的教堂之一,名叫培拉特三一堂,美吧?
▲妙哉,培拉特!
不好意思啊,我得回去做穿越阿尔巴尼亚的路书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状态   [当前离线]

326#
 楼主| 发表于 重庆市 2021-3-31 00:33 | 只看该作者
OldOldCat 发表于 2021-3-30 23:27
感谢辛苦翻译了,三年前有幸欣赏了美文,迫不及待去英文原版追了一年哈
体会译者辛苦,本想帮帮忙,奈何水 ...

如果能为摩友们打开一扇了解国外摩托文化的窗口,这点辛苦便是值得的。况且本来我也喜欢,又没催稿的压力,兴趣来了就翻译一篇,也不觉得很辛苦。

一开始本想把他所有的游记都翻译了,现在看来胃口未免太大了些,要是兄弟能把其他那些搬过来,那就太好不过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状态   [当前离线]

327#
 楼主| 发表于 重庆市 2021-4-2 04:01 | 只看该作者
2016年6月7日 星期二 阿尔巴尼亚的顶级骑行线路
继续阿尔巴尼亚之旅。
▲流着泪离开了我们在城堡里的驻地
▲沿着陡峭的石头路去培拉特古城
天气一如既往的好,我简直不敢相信这是我们该有的东西。西欧的朋友们纷纷发来私信:“你们在哪儿?天一直在下雨,是你们进城了吗?你们要为此负责不?”不好意思,我们不在你们的城里,我们这里美得很,雨神已经蒙圈了,不知我们的去向。烧高香。
▲离开培拉特之后我们往北走了点回头路,准备越过费里区前往发罗拉。
▲到发罗拉之后转向内陆,进到山里。看看,前方多让人向往!
▲美丽动人的景色整得我走不动道
SH76顺着发罗拉山谷修建,开凿出这个山谷的Shushicë河在我们脚下老远处若隐若现。路面平坦,车辆稀少,弯道众多,加上优美的风景,晴朗的天气,骑行的乐趣已经不能用无限来形容了。
▲之所以跑到这条烂路上来是因为妮达在网上发现了个考古遗址
那个考古遗址叫阿曼提亚,一个石头建的城堡,古希腊遗迹,位于一个山头上。本来从发罗拉往南走大约40公里就该是了,但路牌不明确,我们找了好一阵才找到了通往城堡的那个岔路口。
▲“哇!古代遗迹!我好兴奋啊!”
我们把车停在山脚下。阿曼提亚在公元前三世纪的时候就已经是一个繁华的大都市了,除了建有卫城之外,还拥有专属自己的神庙。公元六世纪被遗弃之后遭到疯狂掠夺,挖的挖,偷的偷,如今只剩了些残垣断壁,留给考古工作者发掘出来供世人参观。
▲妮达对阿曼提亚这个体育场很不屑,认为这不过是个足球场,跟普拉那个圆形剧场比差远了。
这个体育场没达到我们的预期,于是便到处找,看还有没有其他遗迹,找半天一无所获,就只有一块路标指着山顶。路很陡,也很烂,骑车上去有些冒险,只能走上去。我实在没啥兴趣,不过这次很乖巧,努力克制自己不要抱怨,免得做路书、当领导这些重担永远落在肩上。
我们手脚并用爬了差不多一公里才到山顶,气喘吁吁,一身臭汗,早知道就该把骑行服放车上,抱着衣服,挂着相机,好累赘,但我没有抱怨,至少没有太过分,起码我是这样认为的。
▲爬到一半就看到了送我们来这里的那条路,不错。
▲这位阿尔巴尼亚人看到我们爬山,颇为奇怪。
“你不是有马吗,干嘛走路呢?”
“是呢,阿尔巴尼亚伙计,你这种马我有上百匹呢,全在下面那块儿窝着。”
千辛万苦爬到山顶一看,那些石头垒起来的东西哪里像个古希腊遗迹,分明就是个小村庄。我们又走到另一边,
▲这些是遗迹?从这里看过去没一点感觉……
妮达却想下去一探究竟,可那个地方跟我们停车那个地方相比,基本上处于同一高度。我赶快悄悄计算了一下奖赏和努力的比值,得出的数字实在是太小了,于是便求妮达放我一马。
▲趁妮达走下去这段时间,我在山顶拍了些照片。
▲我把相机的变焦功能用到了极致才拍到了妮达的影子
▲妮达说:“我辛辛苦苦爬下去就为这?不值当啊!”
在山顶上的我颇为得意,节约了好多卡路里!我坐等妮达爬上山来,再一起爬下山去。多出来的这节锻炼妮达好像并不介意,真是个怪胎。
回到停车场,或者说回到停车坪更合适,看到两辆挂着奥地利牌照的摩托。大家聊了一会,交换了一下彼此的摩旅故事之后他们就跑了,把我们独自留下。也不完全“独自”,还有这么个阿尔巴尼亚玩意儿陪着:
▲这家伙比我们爬得还慢!不过也慢不了多少……
我们选择往北原路返回发罗拉,如果继续沿着SH76往南穿越库尔维莱什山脉的话,会体验到更多压弯的乐趣。
▲这种纪念战争的物件儿在阿尔巴尼亚农村随处可见
▲终于到了发罗拉,中午饭的饭点都过去多时了。
发罗拉是个美丽的海滨小镇,就是披萨太多,我们沿着海滨大道走了半天才找到一家不是卖披萨的店。吃了点油腻腻的意大利面条之后赶紧跑回摩托车上,准备去吃今天的主菜,听说这片儿有条非走不可的路,我们之所以原路返回发罗拉正是为此而来。
▲发罗拉之南、通往萨兰达这条沿海公路在各大“欧洲最佳线路”排行榜上从未掉下过十佳行列。
▲这条路也不总在海边,有时候也会钻到山上的乌云里,逼得你不得不拿出雨衣。
▲钻进了奇卡山的云海里
▲钻出云海,到了奇卡山的另一侧。
山势雄伟,景色壮丽,路随峰转,九曲回环,我们的头就像拨浪鼓,不知道究竟该看景还是该看路。经过一番纠结,我们还是选择看路,实在是没时间看景啊:
▲爬下这楼梯就到海滨公路了
▲海边的景色美得更加惊艳
▲妮达正奔向夕阳
那个古希腊遗址实在是不咋地,幸好有这段让人回味悠长的骑行线路。到目前为止,阿尔巴尼亚是很让我惊艳的,远远超出了我的预期。不仅是我这么觉得,妮达也是。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状态   [当前离线]

328#
 楼主| 发表于 重庆市 2021-4-4 23:32 | 只看该作者
2016年6月9日 星期四 阿尔巴尼亚的里维埃拉
我听说过法国里维埃拉、玛雅里维埃拉,就是没听说过阿尔巴尼亚居然也有个里维埃拉。
上个月我们沿着美丽的达尔马提亚海岸慢悠悠地一路向南,越过了克罗地亚,走穿了黑山共和国,来到阿尔巴尼亚之后原本犬牙交错的海岸变成了一望无际的平原,没了海滩的点缀我们便一头扎进了茫茫大山,去尽情享受蜿蜒盘旋的山路带来的骑行乐趣,一直到了发罗拉我们才重返岸边,回到了熟悉的风景里。
阿尔巴尼亚里维埃拉的景色迷人,堪称遗落的明珠,吃住的价格却只有法国里维埃拉的十分之一,物美价廉的海滩引得东欧人纷至沓来,波兰人、捷克人,成全结对,你来我往,好不热闹,我看被欧洲人、乃至全世界人发现是迟早的事情。
▲萨兰达的海滩
我们是在傍晚时分到达的萨兰达,在大家心目中,这里是阿尔巴尼亚里维埃拉的首府所在。物价跟阿尔巴尼亚其他地方一样,一如既往的便宜,不过我们还是到离海滩稍远一些的地方找了个住处,可以省不少钱呢。况且也没多远,走路的话,到海边也就一里的样子,就是驻地周围有点破旧。
▲我们住的那片儿虽然破破烂烂,奔驰照样满大街。
▲这就是我们的驻地
房东不大会英语,又是一番手舞足蹈方才解决问题。不管到哪里,我都要学上一句当地的常用语,以此展示咱是文明人。“费敏德瑞特”在阿尔巴尼亚语中是谢谢的意思,可我每次跟人说的时候换来的不是微微一笑,就是哈哈大笑,有可能是因为很少有人学这门语言的原因吧,也可能是因为突然冒出来个长着一张亚洲脸的家伙飚阿尔巴尼亚语有些奇怪。你还别说,我来这地儿这么长时间了,还真是一个兄弟姊妹都买见着过。
▲在萨兰达的海滨路上走耍
放好行李之后我们直奔海滩,想在晚饭前抓住最后一缕阳光。这里可是城市管理者们下了血本的地方,那海滨路修得漂亮极了,把全城人都勾了来。
▲萨兰达以前是个小渔村,现在变成了阿尔巴尼亚里维埃拉的旅游一枝花。
▲夕阳下,船儿劈波斩浪而来;海岸边,旅游公寓一字儿排开。
▲跟沙滩比,妮达更喜欢这种鹅卵石滩,有家乡普拉的味道。
▲当地人在海滩上闲逛
▲小家伙也来散步
我和妮达都喜欢打望,特有意思,你会发现共同的面部特征决定了种族的划分,比如阿尔巴尼亚人的前额就比较突出,主要是男性。我发现在所有的文化中,种族特征好像是随着年龄的增长在放大。除了头发和皮肤的颜色这两个明显的差异之外,我们所有人看起来都跟小孩没啥区别,随着我们鼻子耳朵的软骨继续生长,随着我们脸上的皮肤开始起皱,种族差异也变得越来越大,就好像我们细胞中的DNA在极力夸大这些差异似的。我们基因中的种族图谱很让我着迷。
▲在海滩上吃完饭,看太阳慢慢落下之后才沿着海滨路回到住处。
阿尔巴尼亚的风景虽然似曾相识,虽然和亚得里亚海岸同祖同宗,不过还是给了我大大的惊喜,没想到会这样舒坦,这样迷人,卵石密布的海滩,碧绿深邃的海水,辉煌灿烂的晚霞,就算基础设施差一点,但这里没有拥挤的人群,没有高昂的价格,一点也不输给克罗地亚。我们爱上这里了。
▲走了。哇塞,好多大奔。
前几天我看到一则广告,取笑阿尔巴尼亚旅游业的,挺有意思:“来阿尔巴尼亚吧,你的大奔已经到了!”
▲上次参观考古遗址不大成功,打算再来一次,去一个叫布特林特的地方。
从萨兰达往南,沿着海岸走到一条狭长的半岛上便是布特林特了,全程不过半小时。布特林特可谓历史沧桑,希腊殖民过,罗马占领过,拜占庭侵略过,威尼斯奴役过,几个历史时期的遗迹全都齐聚于此。
▲这个东西叫威尼斯塔,位于布特林特国家公园门口,建于十六世纪晚期。
▲这是罗马剧院的后门。妮达在给我讲解布特林特的历史。
妮达之勤奋好学,在我所认识的人中无出其右,本人实在是难望其项背。每到一个新地方,她都会把旅游小册子上的字儿一个不拉地看个遍,连路边的牌子也不放过。我则正好相反,只会抱着个相机东游西逛,咔嚓个没完没了。说老实话,要不是她,我将对参观过的地方一无所知,就晓得好看得很。
▲你专研来我拍龟
▲市场,一个布特林特人的聚集地。
▲妮达围着这个罗马剧场转了一圈,觉得还是不如她那个普拉剧场来得漂亮。

▲妮达啊,等这趟摩旅结束后干导游吧,我觉得你很适合。
▲布特林特位于海中一小片儿地上,和大陆之间一衣带水。
▲发现个密道
▲威尼斯城堡里的博物馆
▲这是个澡堂子,妮达正在给我讲解它的管网系统是如何运作的,
▲可惜这只巴尔干绿蜥蜴转移了我的注意力。隐蔽得太好了,我差点没发现。
▲洗礼堂,布特林特最为著名的历史遗迹,却让人大失所望。
这些石子儿下面的地是用马赛克铺的,非常漂亮。这地方一开始是罗马人建来洗澡的,到了十六世纪才改成了洗礼堂。马赛克一直都保护得很好,人称布特林特的门面。为了保护这些马赛克,每隔一段时间会盖上石子儿,我们运气太差,刚好遇到保护期,大失所望。
▲洗礼堂旁边的教堂
不管怎么说,这个地方还是相当牛掰的。接下来我们要去的国家将是几乎所有古迹的老子。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状态   [当前离线]

329#
 楼主| 发表于 重庆市 2021-4-7 11:51 | 只看该作者
2016年6月10日 星期五 快如闪电
我们面前这座翠碧西娜山脉海拔6500英尺,无山口可过,要想去内陆,只能绕道。萨兰达离希腊边境虽然只有15公里,但我们想沿着阿尔巴尼亚南边那条路绕过去,因此转身往北而去。
▲跨越吉诺卡斯特区和发罗拉区之间的公路弯弯曲曲
▲翻过一道山梁后迎来了平坦的山谷,速度也快了起来。
中午是在一个路边的饭馆里解决的,好多阿尔巴尼亚肉肉,味道好极了,关键还便宜。我们对阿尔巴尼亚语一窍不通,只能拿指头对着菜单上的图片一阵猛戳,完了我来了句“费敏德瑞特”,老板冲我笑了笑,一股暖流顿时灌注全身。这里的人多友好啊,为什么没人来阿尔巴尼亚旅游呢,简直是暴殄天物。
终于走到了翠碧西娜山脉一道裂缝前,沿着裂缝绕了个弯,很快便到了佩尔梅特,晚上就在这里过夜了。
▲在城里转了半天才找到一家符合我们20欧元消费水平的酒店。正好在市中心,还不错哦。
▲第二天早上准备走SH75翻山
听说这条路稀烂,连阿尔巴尼亚人都觉得不好走,不过都说风景秀丽得很,我们也就不惜拼死一试。原以为会像先前在北边走过的那条SH20一样,走着走着柏油路就变成石子路,石子路变成泥巴路,结果没出现那种情况,路是有点窄,但不是很烂,全程柏油,看来当初的担心纯粹多余。
▲右边这些山昨天我们就在围着它们转
▲这里是哈塔瓦冷杉国家公园的外围,是最大一片保加利亚冷杉林。路够弯。
这个国家公园是阿尔巴尼亚最大的一片保护林,主要是保护冷杉,以免被黑心商人贩卖一空。
▲阳光普照,流水潺潺,多么难得的骑行日子。
▲一人侧身坐于马上看着我们飞驰而过
▲这个城市在吉诺卡斯特区算大的
▲妮达在压弯
▲堵了,幸好有牧羊犬帮忙开道。
▲一路上看到好多画家跑到乡野来挥毫泼墨,看来这个地方挺有魅力。
▲好吧,有些路段确实不怎么样……
▲科尔察没停,直接飘过。这里最著名的景点就是这个教堂。
科尔察是个很不错的城市,人很多,经过的时候看到有些小饭馆也不赖,这么好的地方本来应该停下来吃点东西的,可我们已经心有所属。
▲从科尔察进入希腊
希腊是个申根区国家,我们只能再次出示护照。这个国家有点像个孤岛,被非申根国重重包围。当然了,这种情况正在慢慢改变,很快就能突出重围了。
又到一个全新的国家了,兴奋之情溢满全身。想来希腊已经不是一天两天了,去年就差点到这里来越冬了,结果鬼使神差去了泰国。小时候看了好多希腊神话,常常梦见自己一会儿成了大英雄珀耳修斯,所向披靡,一会儿又成了凡人,被女妖怪美杜莎追得屁滚尿流。现在终于到了众神们的诞生地,终于可以一睹众神们的风采了。
▲刚过境就下雨了,难道我们的好日子结束了吗?
我以为很了解希腊,其实不然,骑行在北部地区,发现并不是我想象的那样。我心目中的希腊应该是阳光普照,黄沙漫漫,庙宇神坛布满每个犄角旮旯,可这里的风景和刚刚看到的阿尔巴尼亚乡村景色没啥区别,依然山清水秀,绿树成荫。神庙呢?!?
▲湖对面是卡斯托里亚
运气还不错,雨只下了不到一个小时,也不大,等我们到达卡斯托里亚的时候天已经放晴了。准备在这里吃个便饭,至于吃什么我心里门儿清,非索瓦兰吉莫属,羊肉做的,那滋味,不摆了。找了家看上去还可以的餐厅,拿起菜单瞧了半天也没瞧见羊肉的索瓦兰吉,他们拿猪肉取而代之了,配了一大盆萨特司吉,用来蘸着吃。味道么,嗯……
吃完一看账单傻眼了,这一顿饭比阿尔巴尼亚贵了两倍还多,什么鬼!?!看来在希腊期间得少下点馆子了。不是说这个国家的经济正在衰退么?!
▲就在这家餐厅吃的饭。这希腊文我很喜欢,让人有种身在异国的感觉。
城里这么贵,能住这里吗?当然不能。我在一个名叫思迪柔邱瑞的村子里找了个好地方。在山里,出城几公里就到。
▲这地方不仅价格便宜,条件也不错,而且还能享受到迷人的乡野趣味。
我们打算在这里歇两天。
▲妮达又开启了她的新篇章,这次要秀什么呢?猜猜。
▲第二天一大早我就爬起来看日出,想体验一下这希腊北部山区的晨景。
▲对面那个养蜂场一片忙碌。我好想扔个水球过去,嘿嘿嘿……
房东是位女士,希腊人,很友好,就是看起来不像我想象中的模样。在我心目中,希腊人应该个个都是黄皮肤黑头发,她则皮肤白皙,一头金发,而且英文杠杠的,说屋后有条路,骑摩托车的人特喜欢。此路可去泥发油,一个传统的希腊小村庄,号称希腊北部最美村庄之一。终于可以看到庙宇和古迹了,赶紧的!
▲去泥发油的路上又看到写着希腊文的路牌,这字儿好有意思。
▲刚离开停车场,只见一群马从山上跑下来迎接我们。
▲“我们把它带走吧?”我没意见,问题是你的油箱包装得下吗?
▲转了一圈,既没看见寺庙,也没看见古迹。
可见希腊的历史不仅有古希腊,还有其它时代。这个城市第一次有人住是在十四世纪的时候,到了十八世纪才发展成了一个重镇,想在这里看几千年前的寺庙古迹是不可能的,继续找吧。
▲村里卖各种纪念品的商店,妮达看了半天没买,跑去菜市场买了些车厘子。
▲这个村子也不是一点意思都没有
▲不管到哪个地方,妮达都一定要闻闻花香,听听鸟语,看看云卷云舒。
▲“妮达,接下来去哪儿啊?哦,差点忘了,现在而今眼目下,我才是那个负责搞后勤的人……”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状态   [当前离线]

330#
发表于 湖南省 2021-4-8 05:53 | 只看该作者
感谢楼主分享!阿尔巴尼亚原生美景貌似比去西藏的318还美哦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状态   [当前离线]

331#
发表于 江苏省 2021-4-12 02:29 | 只看该作者
感谢分享,了不得。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状态   [当前离线]

332#
 楼主| 发表于 重庆市 2021-4-12 14:11 | 只看该作者
2016年6月12日 星期天 迈泰奥拉的隐士
在希腊北部寻找古希腊神庙和古希腊遗迹的努力无果而终,我们决定向南挺进。
▲温暖的阳光再次光临
▲群山起伏,绿野千里,不经意间还能偶遇一个教堂立于山顶之上。
▲此物名奶蓟草,在古希腊人心目中具有清热解毒的奇效。
▲眼看快到今天的目的地了,
▲突然看见一堆巨石拔地而起,直指苍穹,蔚为壮观。
这些巨石叫迈泰奥拉,希腊文是Μετέωρα,看起来是不是很像一个数学定理?林肯公园有张叫好又叫座的专辑就是用这个地名命名的,意思是“天上”,或者“飞翔”,或者“天堂”,英语中的“气象”一词的词根也源于此。
我说它们拔地而起确有其事。大约六千万年以前,这些石头还在海里抱成一团,一场大地震把它们推出水面,再经过岁月的洗礼便成了我们今天看到的模样——一根根巨大的石柱。
▲仅凭一张照片实在难以体现这些巨型石柱的气势
▲特别是走到石丛面前之后更能感觉到相机的无力
▲这是我们的驻地,位于卡斯特拉基,就在石柱的旁边。
卡斯特拉基根本不能叫作城,顶多算个小村庄。当初考虑在迈泰奥拉住哪里的时候,有两个选择,一是卡斯特拉基,小巧,安静,但配套设施基本没有;另一个是卡兰巴卡,也在迈泰奥拉旁边,相对大一些,商店、餐厅什么的,基本都在那边,但贵,我们想反正有摩托车,所以最终选择了卡斯特拉基。卡兰巴卡更适合那些背包客,那里坐车方便。
事实证明我们的选择是对的,这里的乡村气息才是我们的菜,悠闲,惬意。若想买点东西了,或者想下馆子了,咱有两轮呀,到卡兰巴卡不过区区3公里,一拧油门就到了。
房东给了我们一张迈泰奥拉的地图,惹得人心痒痒,放下行李就赶紧爬到摩托车上。先出去探索一番再说。
▲为了给这张迈泰奥拉的地图腾个地儿,妮达只能忍痛抛弃了
她油箱包里的狗狗、贝壳,还有辛辛苦苦采集来的各种树叶。
当地的旅游部门建了条公路,车子可以直接开到石柱边上围着转一圈,既如此我觉得骑摩托车上去才是正经,只有神经病才会腿儿着上去,妮达,您说呢?
▲这次妮达决定不当神经病。呃,房子怎么跑到石头上去了?
▲还不是一般的房子,是中世纪的修道院。
这里的中世纪修道院可不止一个,有六个,这个叫圣三位一体修道院。
几千年来,迈泰奥拉周围的洞穴一直有人居住。公元十一世纪的时候来了一群和尚,跑到迈泰奥拉上的洞穴和缝隙里定居,离地数百米,看来真的是不想和人接触。到了十四世纪,他们开始在四百多米高的石柱顶上建修道院,建材全靠绳子吊上去,堪称建筑奇迹。
此后一直靠绳梯上下,用完便收,始终和普罗大众保存距离。我小时候最爱躲猫猫了,因此完全能懂得这里头的乐趣。
▲我对绳梯过敏,好在有索道。
▲可惜没运营,只好走到石柱下面再爬到那个三位一体上头去。遭此戏弄我很不爽。
下去四百米,上去又是四百米,回来还得再来两个四百米,这步徒得相当令人惊喜丫,比上学的时候老师突然拿着试卷闯进教室还要来得刺激。
▲六百年后,旅游局出钱硬生生地在石头里挖了条路,让绳梯成了历史。
非常感谢旅游局的同志们,只是这样搞那些一心想与世隔绝的和尚们会不会不高兴呢?
高不高兴不知道,反正现在还有四个和尚住在这个修道院里。整天人来人往的,他们还能守身如玉、潜心修炼么?
▲女人进修道院还挺讲究,就算穿着长裤也不行,还得用一块布把下半身围住。
▲圣三位一体修道院的艺术品,进去瞄了一眼。
▲这个修道院最大的看点是在外面,整个山谷尽收眼底。
▲下面那个叫桑奴修道院,一个纯纯的尼姑庵,现有十三个修女住里面。
▲卡兰巴卡城
有个叫圣瓦兰三位一体的修道院看起来挺有意思,我们便骑车过去,一瞧,发现有座桥飞架于鸿沟之上,根本用不着撅着个屁股爬上爬下。搞了半天我们选了个最难上去的地方打头阵,随便去哪一个修道院都没那么累。
▲对面的圣尼古拉斯修道院一览无余
▲圣瓦兰修道院的院子好大啊,都可以举办NBA了。
这个瓦兰比先前看的那个三位一体要大得多,因为旅游局的同志们为了让远道而来的游客能体验一把中世纪的和尚是如何过日子的,特地另外盖了些房子。
▲这些水果是假的,不要问我是咋知道的……
▲这些玩意儿不用尝也知道肯定是真的
▲献给神灵的香烛才是我最爱拍的主题
▲还有比在石柱上建房子更牛掰的事情吗?
没有了,除了这些跟神灵可以通气儿的人,谁还敢在这种砂岩上盖房子,瞅瞅,风化得多快,说不定哪天连人带房子就滑下去了。
▲这景儿怎么看也看不够
▲迈泰奥拉不仅仅只有修道院才有看头
五点了,修道院不再对公众开放。关就关吧,反正我们也不想看了,每个修道院都要收钱,收得还不少,每人三欧元。听说看迈泰奥拉这些石柱的最佳时间是在落日时分,色彩变幻,光影婆娑,一副绝美的景致。可现在也快到夏至了,上网查了一下,太阳要熬到八点五十才肯下山,那得等三四个小时啊。回宾馆吧,最多也就待个两小时,然后又得忙天火地的赶过来。斟酌再三,决定还是不回去了,这里风和日丽、景色宜人,多好,回酒店去面壁思过、捣鼓电脑有啥意思。
▲我们骑着车沿着山谷边缘转,想找个好地方看日落。这条狗一直跟着,要吃的。
▲感觉像是这家伙临时收养了我们,我们到哪儿它就跟到哪儿。
好在有这条狗跟着,打发了这段无聊的时光,我还一度想给这家伙发个忠诚奖,当其他人出现的时候我决定给它发根打狗棍,它居然扔下我们跑到别人那里去献媚。不行,我们得自己养一条,养一条只爱我们的狗,只爱我们!!!
▲妮达在那里玩瑜伽,看得狗狗直打瞌睡。我也觉得没啥看头。
▲我和我的R1200GS比例有点失调
狗子把妮达的零食骗完之后就跑了,跑到别人那里去继续讨要,不过没关系,反正太阳也眼看要下山了。这太阳一掉下去气温也跟着掉下去了。
▲沿着峡谷边缘跑来跑去,把迈泰奥拉翻来覆去地看了个透。
▲这是个看日落的好地方,悬崖边上,抬头可瞭望天边,低头可俯瞰石柱。
多么熟悉的一幕,在傍晚时分找个地方静静地看着太阳徐徐降落,这样的时刻在摩旅中我们有过无数次。摩旅之前有过这样的时刻吗?不记得了,也许有过吧。我很喜欢现在这种状态,闲看庭前花开花谢,漫随天外日升日落。把握当下吧,不要让时间变成卷扬机,用一点点所谓责任就卷走了我们的生活,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
▲空气中最后一点余热正从我脸上慢慢消失……太阳要下山了。
▲好勒,终于可以回宾馆了。☺
妮达,现在去哪儿?哦,还是我的事儿……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状态   [当前离线]

333#
 楼主| 发表于 重庆市 2021-4-12 14:27 | 只看该作者
湘军平头哥 发表于 2021-4-8 13:53
感谢楼主分享!阿尔巴尼亚原生美景貌似比去西藏的318还美哦

美景都在没去过的地方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状态   [当前离线]

334#
 楼主| 发表于 重庆市 2021-4-12 14:28 | 只看该作者
立新 发表于 2021-4-12 10:29
感谢分享,了不得。

了不得的人不是我哦,我只是个搬运工。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状态   [当前离线]

335#
 楼主| 发表于 重庆市 2021-4-15 01:40 | 只看该作者
2016年6月14日 星期二 在希腊过周年庆


▲从迈泰奥拉出发的时候天有点儿阴沉沉的
▲继续向希腊南部挺进
今天没什么要看的东西, 就是想挪个地方。沿着发源于阿尔巴尼亚南部的品都斯山脉边缘南下,途中被几场零星小雨打断了几次,每次下雨我都在想:“啊呀,雨神来了?我们的好日子不会到头了吧?”
▲途中在一个小村子停车吃饭
▲这碗意大利面贵是贵了点,但终于等到雨停了。
希腊的馆子下不起啊,太贵了。我们一直在说自己做自己做,无奈在西欧这段时间已经习惯了下馆子,便宜呀,有啥办法。
▲天气一如既往的好。走了250公里后到达了德尔斐。
找便宜地方住是我们的一大特长,就算希腊比周边国家的物价高那么多,我们仍然能够做到平均每晚25欧元的住宿费支出,这本事不得不为自己点个赞。
▲这家宾馆的老板对我们非常上心,我估计就只有这一单生意。
▲窗外风景如画吖
▲居然还有个小小的阳台,可以在这里悠哉悠哉地吃吃东西。
之所以在阳台上吃除了天气好、风景美之外,最主要的原因还是因为我们特别爱吃希腊费罗饼。费罗饼有很多种,斯帕诺就是其中之一,馅儿里有菠菜,有奶酪,还有肉肉,好吃得很啊,一日三顿都吃不腻,就是皮儿太酥脆了,一咬便如天女散花,满地都是碎屑,这玩意儿显然不合适在屋里吃。
▲这就是传说中的费罗饼
越往南走越热,看在阳光灿烂的份儿上,我们还是出去溜达了一圈。
▲哇塞,希腊骑警。跟着他,看他要去哪儿。
▲“……罪犯驾车逃窜,我追上去,掏出枪,对着油箱一阵扫射……嘭轰哐咔嚓……”
我很喜欢希腊小镇里的悠闲,人们或在咖啡馆闲坐,或聚于街边聊天。这里的慢节奏生活倒是合了我们在东欧的这段骑行,一村又一村,慢慢悠悠,优哉游哉。
▲店主人太好了,聊着聊着就买了些橄榄。阳台上又多了一样嚼头……
▲德尔斐建在斜坡上
这一带全是山,压弯的乐趣肯定满满的,要是能来点古希腊遗迹什么的就更好了。明天得出去找找。
▲德尔斐夜景
▲热烈庆祝
又在路上过了365个日子,值得一庆。我们不爱回忆过去,就好展望未来,只是这些天有点光是展望了,没有看到切合实际的未来,看来是该回忆回忆了,把曾经去过的地方,曾经干过的事情,倒腾倒腾,找点乐子。
“离开多伦多那天你还记得吗?当时是什么感受?”我问妮达。
“当然是兴奋啊,不过也有自豪,自豪我们终于行动了。练嘴皮子练了那么久,一直说要来一场惊天地泣鬼神的摩旅,我很担心成了光说不练的假把式。”
我清楚地记得当初离开多伦多时的感受,就像一匹脱缰的野马,拼命地跑啊,跑啊,跑向那广阔无垠的世界,跑向那充满魅力的远方。终于解放了,终于自由了,终于摆脱了生活的束缚,我一门心思想着要去的地方,要看的东西,那种迫不及待的心情简直无以言表。
一直这样马不停蹄地跑了几个月,好像这个漫长的假期突然就会终结似的,每天都是长途行军,生怕星期一就要回到那个百无聊赖的办公室,这种拼命三郎的精神持续了好久才慢慢缓和下来。
最初那段日子可真是疯狂啊,像千里马一样不知疲倦地奔跑,即便现在这股子疯劲儿依然还会偶尔冒出来。
为我们在路上的又一年干杯!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状态   [当前离线]

336#
发表于 重庆市 2021-4-15 16:21 | 只看该作者
不错,不过怎么没有开头?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状态   [当前离线]

337#
 楼主| 发表于 重庆市 2021-4-20 04:33 | 只看该作者
2016年6月15日 星期三 德尔菲神谕
“多好的地方啊!今天就去,你的铁骑已恭候多时,出发吧!”——苏斯博士
今天很兴奋,我们要去看一个古希腊遗迹。“德尔菲神谕”听说过吧,就在我们驻地附近。
▲遗迹离德尔菲只有两三公里远
这个遗迹的门票钱给了我当头一棒。我们上网查过,每人10欧,等到了一看,原来那张官方贴的价目表被糊住了,外面贴了一张明显是刚刚打印的纸,上面写着15欧。我晓得希腊这段时间财政很困难,难道宰游客就能缓解吗?尽管感觉像是被耍了一样,还是硬着头皮进去了,我们就是为此而来的,有球个办法噶。
▲好在遗迹所在的地方还是很不错的,居高临下,视野开阔。
▲这是我们在希腊参观的第一个古希腊遗迹,也是我们一直想看的地方。
▲哇,古希腊人的枪好大啊,弹头都这么壮。
这个东西实际上是个肚脐,真的,相传宙斯曾放飞了两只鹰,一只往东飞,一只往西飞,最后在德尔菲这个地方相遇了,于是这里变成了世界的中心,这块石头就代表着地球的肚脐眼,他们相信,通过这个肚脐眼就能和天上的神仙们聊天了。
▲雅典国库(重建的)
德尔菲是祭祀阿波罗神的重要场所。据说那个地球的肚脐眼原来是由一条大蟒蛇保护的,阿波罗大神跑来杀了它,于是就把这里据为己有。听起来是不是有点很锤子,那又怎么样呢,人家是大神。
大蟒蛇惨遭杀害之后又弄了个女祭司,叫皮提亚,读音和大蟒蛇几乎一模一样,号称是个后知五百年的预言家,还修了个庙供奉着。那些王公大臣纷纷前来烧高香,恳请皮提亚女士偷偷告诉他们这一战究竟打得赢还是打不赢,他们策划的那些政治图谋究竟有没有胜算。庙下面有一暗室,有一小口通向地面,皮提亚女士吸一口冒上来的蒸汽,煞有介事地胡言乱语一通。王公大臣们哪里听得懂,只能由那些男祭司翻译成希腊语说给他们听。可见真正通天的是那些男祭司们,利用天马行空般的翻译左右着国家的政策,他们才是真正的大神。
▲阿波罗神庙(保持原样)
最近发现德尔菲处于三个构造板块的交汇处,地缝很多,有毒气体会从地里冒出来,庙里就发现了一个这样的地缝。这种气体叫作乙烯,少量吸入会引起幻觉,就像毒品一样,看来皮提亚女士也并非在故意地胡言乱语。
▲全是鸟语,看不懂。
早期的希腊语是从右到左写的,你知道吗?一句话完了便换行,换行的时候又变成从左到右,到下一句话再变回从右到左,看这种颠来倒去的文章就像看奥运会网球比赛一样。
▲“我们普拉那个圆形剧场……”“我懂,妮达!我懂!”
离这个遗迹大约一公里的地方还有一个,要小些,我们骑着摩托车赶了过去。
▲德尔菲圆屋
德尔菲的所有遗迹当中,这个是我最喜欢的,主要原因是修复了一部分,给人以很大的想象空间。还有个原因是这个遗迹是圆形的,这种圆形建筑这一带很少,大都直来直去。考古学家们把地基清理了出来,可以看到共有二十个柱子基座围着圆台码放了一圈,其中有三根陶立克柱的残片已经找到,拼接起来还了原,透过这些断壁残垣可以想见当年是何等的恢宏壮观。
▲那些白色的部分应该是重新补上去的
▲在德尔菲神谕悠哉了一个上午后回到路上,回到了那个没有神明的世界。
▲第一次在希腊加油就吓了我一跳,加满两个油箱花了将近50欧,在欧洲一般都在32到35欧之间。
希腊肯定会把我们两个整成穷光蛋的。原想着在这个国家多玩几天,现在看来得考虑考虑了,物价忒高了。幸亏去年冬天没在这里过,去了泰国,我算了一下,在这里过一个月花的钱可以在清迈花天酒地一年。
▲阿拉霍瓦,一个古色古香的希腊小城。
▲趁妮达去买饮料的功夫我顺便抓拍了几张
▲圣约翰教堂
▲好弯啊好弯
德尔菲这一带的路随着帕纳索斯山蜿蜒起伏,平整的柏油路面在陡峭的山坡上宛如一条条舞动的绸带,驾着铁马随绸带一起舞动,骑乐无穷也。
我们继续南下,往伊泰阿海湾方向,上图远处就是了。

▲抵达伊泰阿海湾
▲跨越李翁大桥,前往伯罗奔尼撒半岛。
科林斯湾把伯罗奔尼撒半岛和希腊大陆一分为二,一座长长的悬索桥成了它们之间的纽带。走到桥的一半我就发现有了大不同,半岛上的房子显得破破烂烂,明显不如希腊北部富裕,与意大利大陆和西西里岛有着异曲同工之妙。
我上网一查,颇感惊讶,西西里岛居然曾经属于希腊。不过那已是一千多年前的事了,现在的希腊早已大不如前,南部地区穷山恶水,难以找到工作,年轻人纷纷背井离乡跑到雅典那样的大城市打工去了。
我们继续沿着景色优美的半岛西岸向南进发。日头一天比一天长,我们便能晚点出发,特别适合我这种懒人,每天睡到十二点起床也不用担心熬夜赶路。既然太阳公公每天磨磨唧唧不肯下山,那我们也就不再辛苦谋划晚上睡觉的事儿了,这不,看着好像一天快要耗尽了才拐入一小道,那头有个挺大的山村,叫扎卡罗,准备在那里找个地方过一宿。
石头铺就的街道坑洼不平,我们围着山村找宾馆的招牌,一圈又一圈,骨头都差点颠散架了。傍晚的霞光纷纷扬扬,给世间万物镀上了一层薄薄的黄铜,泽泽生辉。
▲一直转到山顶才看到了一个宾馆招牌。妮达进去砍价去了,
我在外面咔嚓的时候,那群当地人饶有兴致地看着我。
我们之所以来这个半岛,多半还是因为妮达……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状态   [当前离线]

338#
 楼主| 发表于 重庆市 2021-4-20 04:43 | 只看该作者
远灯 发表于 2021-4-16 00:21
不错,不过怎么没有开头?

一开始发到摩托吧里了,经营不善,好像已经挂了,白忙活。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状态   [当前离线]

339#
发表于 重庆市 2021-4-20 05:43 | 只看该作者
夏季风. 发表于 2021-4-20 12:43
一开始发到摩托吧里了,经营不善,好像已经挂了,白忙活。

转过来啥,半腰拦中看起不爽。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状态   [当前离线]

340#
发表于 福建省 2021-6-13 11:35 | 只看该作者
夏季风. 发表于 2021-4-20 12:43
一开始发到摩托吧里了,经营不善,好像已经挂了,白忙活。

头像都换了,敢紧来更新哦,重要的不是开头不是结尾,最好的风景永远在路上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QQ|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中国摩托迷网

GMT, 2024-6-9 11:14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