摩托车论坛

搜索
楼主: eemt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为什么两轮摩托没有防风雨外壳?以及我做风雨壳的过程与 ...

[复制链接]

状态   [当前离线]

81#
 楼主| 发表于 山东省 2017-2-24 17:06 | 只看该作者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状态   [当前离线]

82#
 楼主| 发表于 山东省 2017-2-27 18:09 | 只看该作者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状态   [当前离线]

83#
 楼主| 发表于 山东省 2017-3-1 11:49 | 只看该作者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状态   [当前离线]

84#
 楼主| 发表于 山东省 2017-3-3 07:18 | 只看该作者
转一段和别人的讨论。

@发工资:在2017/3/3 8:34:00的发言:还是三轮摩托车车比较适合。
两轮的侧风稳定性是个致命的问题。壳子包裹小了不起作用,包裹性好了,侧风大时风阻足以导致摔车,死循环。
综合起来看,重量大重心低的三轮摩托是最适合的了。

@孟涛:前面有一种支持观点结果为《倒三轮》那一种,你是说的那一种么?前边也有图片。两轮的小巧灵活,在大一些的三轮里面这样的特性是不存在的。

这里讨论的是以人的重心把握平衡的两轮机动车可以遮风挡雨的壳的问题。按照你的结论是不可能。

但是我重复一下前面我说的,人从骑上自行车,就把不可能变成一种可能。自行车的不稳定性远远高于步行与四轮车。而进一步的摩托车把这个不稳定提高了一个档次。而今我的这种壳又把不稳定提高了一些。

如果要从不稳定来非议,建议回头思考一下,人从步行到自行车,到摩托车,为什么这两步能走通?关键还是人是否需要,和是否能练习后掌控。当然这个练习不能难度太大与时间太多。我相信不会比初学自行车更困难。这个是在我骑行8个月基础上说的。我是一个比较笨的人,当初学自行车我用了大约1个月。那时我在初中。

再说一下,有壳和无壳的骑行,因为风的原因,是两种有区别的状态。需要熟悉风性。这个是一种过程,

当然,我身边有个别的人,始终学不会自行车。也有会自行车但是始终不会脚踏三轮车的人。我相信会有能骑行摩托裸车,但始终学不会骑带壳摩托。会有这样的人。

打一下比喻,用水上行船比喻,

带壳摩托在无风天气和没壳时没有什么区别,如同在平静的湖面行船。(我看过一个文章里面是骑宝马C1,里面说重心太高不好掌控)我这个没有明显感觉重心提高,因为梁架用的铝合金,壳体都用的轻薄材料。

在有一些风的天气,就好象在河水里行船,水流会影响一些船的掌控。但是比例很低。

大风的天气里,或许像更大的激流或海上行船(我没有在河和海上行过船,只是想象)左右船只掌控的力量相对更强烈一些。但是在这样的情况下每一次波浪来的力量大一些,但是间隔会相对长一点,没有河流里时间间隔小,频繁而琐碎,但是相对力量小一些的碎流。

原先在无壳的时候,如同河流里碎流影响骑行是约等于无的。在有壳的时候,这种碎流会引起一定的震颤感觉,刚遇到的时候要放慢车速,不要更紧的控把,而要相对的放松一点,在低速下熟悉这种碎流。经过碎流的熟悉后慢慢一点点提升速度。现在低风基本上不影响到我减速骑行。即使在碎流中,风也是有一个主风向,身体重心向主风向倾斜偏移,平衡回风压带来的倾斜力。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状态   [当前离线]

85#
 楼主| 发表于 山东省 2017-3-3 17:52 | 只看该作者
前边我提到过要叙述一下侧风的问题,

先说一下风,也就是流动空气。很多受风影响的机动工具都必须思考和风的互动关系,摩托车带上壳后,无论全封闭,半封闭,局部,甚至只是大型前挡风板(必须要高到遮挡面部),风就不能忽略,但是我找到的所有资料没有关于摩托车和风之间的关系叙述。

我在这里叙述一下我的理解。

风~流动的空气,作用与机动工具时,属于流体力学,但是流体力学里水流和风既有相似也有不同,水流只是流动而密度没有变化,而空气,密度的变化就会有风,这是局部物体运动时产生的挤压与抽空空气而产生的风。密度变化的越剧烈风会越大,而延续越长时间。水流这种变化要规模小的多。



下边分一下论述,1无风,2小风,3有风级的低级风,4中等风级,5特殊情况,



1~无风,在无风的天气里骑行带壳摩托,能感觉到的只是头部的回风,而且时速到50/60以上。



2~小风,能感到把的震颤,因为前后向的风对车基本无影响,论述侧向风,各个方向基本上来源力度差不多。稍微放松,熟悉震颤就可以了,基本不要做重心调整。



3~有风级的低级风,这时候风的乱流的频率变慢一些,力度大了一些,车把的感觉是推攘,但是左右推攘都有,频率比较平均,力度也比较平均,初骑带壳车会慌乱,然后减速,加紧把的握力,但是长时间后,知道减速是对的,但是臂力应加大一点,握力应松一点。另外上身轻微左右晃动,来回摆动一下重心,能有效减少推攘感觉。在这中间风如果偏大一些,就会有固定某方向风力来的比较平均,力度波动不大的风,但是有感觉能倾斜车体的力量,向来风的方向倾斜一点重心,平衡这种力量即可。熟悉风性后,在2~3这两级都不再减速。估计在这时候的风速应该能达到3/4级风。



4~中等风级,这时候风的频率又慢了一些,力度更大一些,这时候感觉到的风一般相对大致固定方向,强弱周期也更长一些。做好来回调节重心的身体准备,感觉作用与壳体的风向与风力,倾斜重心恢复重心平衡,但是别人看你的车会感觉有些倾斜。不要用车把方向来调节,只用身体重心来调节,这时候一定要先减速。



5~特殊情况,在3的时候,如果过几个大楼的十字路口会有突然而来的大一两级的突然阵风,过了路口就没有了。过山间山口的时候也可能有这种突发现象。

一次在从山里回到城市的路上,出了山区,有一辆公共汽车从我身边超车驶过,就是那种截面为四方形的汽车,它在我身边超过的时候距离大约1.5/2米,能感觉到一些吸力,这个我在一篇描绘船舶的文章里见到过原理,描述的是在河海里两艘船并肩行驶时不可靠的太近,间隙太小时,两艘船会自动吸合碰撞在一起,因为两船之间的水流会加速,加速后,船外侧的压力大于两船之间的压力。让两船自动靠近。这个现象也在火车路口,在火车经过时,人不能太靠近,否则会被吸向火车。其实在大汽车超摩托时,车头经过你身边的时候把你向外推一下,在车身经过你的时候是想车的方向吸,在车尾的时候有一个突然的吸力,这么一个《推~吸~强吸~尾波流》的过程,在那个公共汽车超过我的时候因为从前到后我一直没有减速,保持着时速50多的样子,车尾波流干扰了我几秒钟,很均衡的左一下,右一下,左一下,右一下。。。。时间很平均,力度也很平均。的左右晃动。



另外,在我风中骑行的过程中,带人明显比不带人更稳定了很多。我的结论是车重更能有效降低风对车的影响比重。

至此,基本论述完毕,下边还会回答一些别人的讨论。或贴一点找到的资料或图片。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状态   [当前离线]

86#
 楼主| 发表于 山东省 2017-3-9 12:22 | 只看该作者




摩托车风洞 空气性能照片。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状态   [当前离线]

87#
发表于 河北省 2017-3-9 22:53 | 只看该作者
做个外壳那就真的没意思了,再加上你没有自平衡系统,遇到大灯你就惨了,就没有壳子的情况下,行驶中突然遇到横风都会一下子有点把持不住,你加上这么一大块壳子,那不得直接就侧面吹倒了啊!个人觉得这不是啥好事。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状态   [当前离线]

88#
 楼主| 发表于 山东省 2017-3-10 09:18 | 只看该作者
LSUZUKIGT 发表于 2017-3-10 06:53
做个外壳那就真的没意思了,再加上你没有自平衡系统,遇到大灯你就惨了,就没有壳子的情况下,行驶中突然遇 ...


真想知道发明飞机的莱特兄弟当时周围的人是怎么说的?
记得达芬奇也曾经有一张飞机的图纸,不过是螺旋形的。
曾经有一篇文章,清朝时中国还没有铁壳船时,当造船工匠们听到用铁造船,都笑了,铁疙瘩那么沉,如水就沉底了,怎么可能造船?别开玩笑了!

我这个已经做出来了,而且骑了半年多了!!!!
目的是防风雨,效果自己感觉已经达到了。
我后备箱一直有雨衣,但是半年多中,多次在雨中骑行,不需要雨衣,也经常骑行在风中。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状态   [当前离线]

89#
发表于 河北省 2017-3-10 14:33 | 只看该作者
eemt 发表于 2017-3-10 17:18

真想知道发明飞机的莱特兄弟当时周围的人是怎么说的?
记得达芬奇也曾经有一张飞机的图纸, ...

我没有质疑你做这个不好,只是说出了一些可能会发生问题而已,不要这样子反驳呢!我又没有敌意的啦!都是爱车的人,希望你一直骑下去,注意安全!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状态   [当前离线]

90#
 楼主| 发表于 山东省 2017-3-10 16:24 | 只看该作者
LSUZUKIGT 发表于 2017-3-10 22:33
我没有质疑你做这个不好,只是说出了一些可能会发生问题而已,不要这样子反驳呢!我又没有敌意的啦!都是 ...

谢谢!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状态   [当前离线]

91#
发表于 福建省 2017-3-11 14:17 | 只看该作者
支持!如果不是法律约束。中国的科技不会落后于其他国家。为什么国外改装车就能合法上路。。。。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状态   [当前离线]

92#
发表于 湖北省 2017-3-11 15:03 | 只看该作者

自己做的这个还行,好用,不贵,但是靠它赚钱,推广,估计够呛,两轮摩托车的优势就是价格和灵活性,三轮摩托车有棚是正常的,全封闭的三轮摩托车都有卖的,楼主的想法是好的,只是太难实施,楼主的这个棚子大大的增大了占地面积,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状态   [当前离线]

93#
 楼主| 发表于 山东省 2017-3-11 16:48 | 只看该作者
杨杨摩托 发表于 2017-3-11 22:17
支持!如果不是法律约束。中国的科技不会落后于其他国家。为什么国外改装车就能合法上路。。。。

谢谢!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状态   [当前离线]

94#
 楼主| 发表于 山东省 2017-3-11 16:57 | 只看该作者
建设雅马哈我晕 发表于 2017-3-11 23:03
自己做的这个还行,好用,不贵,但是靠它赚钱,推广,估计够呛,两轮摩托车的优势就是价格和灵活性,三轮 ...

没有“大大”的增加占地面积!原先摩托车落脚多少,还是多少,比原摩托车长了20厘米。整个壳最宽的部位是方向把位置,比原方向把宽了10厘米。剩下的只是在高度上增加了。
如果说增加了占地面积,那么只是在停放的时候,原先摩托车可以互相错开把位,现在不能了,假设原先每辆摩托车都宽与原把的占地,那么宽的没有多占面积,宽度没有增加多少,长度只是增加了一个脚掌的面积,也叫“大大”增加了占地面积?

上边的辩解我自己承认有点强词夺理,但是占地面积比原先能增加1/10~1/5.这个增加量我是承认的!但是一辆骑跨摩托比踏板摩托的占地面积会大1/4左右。
我承认你说的增加,但是你夸大的太大了!

关于灵活性,没有什么影响,
我这个是第一次用手工做东西,原先没有做过类似机械工作,自己感觉加工难度不大,主要是创作费时间,
另外材料成本不是特别高,整个摩托车最贵的是发动机,要求精密性,其次是两个轮子,要求圆的正和力度,再其次是整个车架的力度材料要求。我的这个壳,力度要求不高,精度要求就更低了。材料没有昂贵材料。成本增加不多。用的是角铝,30多元一根,用来3根,约90元,带孔角铁用了约50元,透明耐力板60元/平方,大约2平方,120元,竹粉胶合板50元一张,一张2平方多。大约用了一张半,算两张把100元,然后就是螺丝。料成本不足400元人民币!当然创作反复中放弃的想法浪费的材料不在其中。
如果厂家生产,用的材料比我的好会贵一些,但是是大批量采购加工会降一些,即使一辆摩托车比我的材料翻倍,增加1000元成本,会特别高么?

最后,谢谢你参与讨论。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状态   [当前离线]

95#
发表于 北京市 2017-3-12 15:55 | 只看该作者
不知道楼主看过国产凌云A1 这款车吗?{:1_87:}{:1_87:}





20165159124744899[1].jpg (71.14 KB, 下载次数: 31)

20165159124744899[1].jpg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状态   [当前离线]

96#
 楼主| 发表于 山东省 2017-3-13 08:05 | 只看该作者
jdyy889s 发表于 2017-3-12 23:55
不知道楼主看过国产凌云A1 这款车吗?

我一直知道,也知道凌云被打专利官司而放弃继续生产这样的车的事情,估计专利官司这个事情你是不知道。这种折叠到后备箱的顶棚应该是一个意大利的摩托车厂拥有的,现在的发展型是一种倒三轮的模式,因为两轮摩托,他只能这么宽,防雨效果不理想,风的稳定也不理想。于是把前边做成一对,即双轮,来扩充前部的横向宽度。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状态   [当前离线]

97#
 楼主| 发表于 山东省 2017-3-13 08:28 | 只看该作者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状态   [当前离线]

98#
发表于 北京市 2017-3-13 11:17 | 只看该作者
我想看到我上面这些思考,你可能就有一个答案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状态   [当前离线]

99#
 楼主| 发表于 山东省 2017-3-17 08:47 | 只看该作者
detianpubu 发表于 2017-3-13 19:17
我想看到我上面这些思考,你可能就有一个答案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状态   [当前离线]

100#
 楼主| 发表于 山东省 2017-3-19 09:01 | 只看该作者
今天在街边停车,看到有自行车被风吹倒带倒一辆相邻小踏板。这里是说今天的风的大小,

在这样的天气,骑行正常,骑行中能偶尔有感觉到把的震动,晃动。不会影响到骑行稳定(是在9个月熟悉这种情况下)。街头时速40左右。

注:因为带壳后绝大多数需要从壳体感觉外部的风,而不是身体皮肤感觉。所以骑行时对风和原先裸驾时风大小的判断不一样。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QQ|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中国摩托迷网

GMT, 2024-4-25 00:47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